摘要:扎染作为一种印染技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广泛存在过。由于地域和民族习俗的差异,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在中国,扎染工艺产生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图形、图案。这些图形、图案原型大都是自然界的动植物,也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结合扎染工艺效果,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体系。该文通过研究这些魅力十足的图形艺术,概括其中蕴含的审美形式,以及扎染艺术的理念主题和形式规律。
关键词:扎染;图形艺术;审美形式
一、释题
之所以不用“图案艺术”这一术语,是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案”解释为“几属”,即属于几案一类的矮桌子,人们席地而坐时在上面放置东西,相当于今天的茶几。后来,案被进一步引申出凭借、文件、案卷、档案等意义。这样看来,“图案”就是指绘制图形时的参照物,有纹样、图例、图本的意思。“图案艺术”主要指在绘制图形、纹样时,表现在线条、结构等方面的技巧。“图形”主要指在平面上表现出的物体形象,最早有画像、塑像的意思,如《宋书·礼志》中的“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这里的“图形”指塑造形象,后来由“塑造形象”引申为形式、形象等。因此,“图形艺术”主要指某种艺术形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图例、纹样构成的一套形式体系,它超越了单一的技术性层面,倾向于指称“形象体系”具有的艺术意义和审美文化意义。
二、特殊工艺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形式
从植物中提取染料,通过一定的工序处理,为织好的绵、绸、纱、麻着色,即染色技术,扎染显然属于这类技术。但扎染要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需要,为布面染出千姿百态的色彩,构成千变万化的形态。从这个层面看,扎染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通过缝、缀、捆、包、扎等防染方法,创造出特定的审美形象的艺术。就像画家在画布上运用颜料、线条塑造审美形象一样,只是二者造型的媒介和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扎染图案本身构成了一套独立的审美形象体系,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扎染图形艺术的形式是独特的,其独特性与其缝、扎的方法和特殊的染色工艺密切相关。1.历史积淀的审美形式扎染历史悠久,其图形艺术形式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积淀下的固定形式,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活化石”(图1①)。对此,笔者主要论述两点:第一,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在不同朝代,兴衰不一;第二,扎染工艺存在的地域广泛,我国大江南北、东西各部都有扎染的身影出现,现在集中于西南地区,以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最具代表性。扎染起源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但有学者推测其可能出现于秦代。五代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说:“始皇元年,宫人令服五色花罗裙。”五色花罗裙可能是由当时占主流的凸版印花技术印染的,但也不排除扎染印染的可能,因为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十引《二仪实录》记载,染缬“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如果从秦代算起,扎染工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秦汉时期,扎染并不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印染技术。其被真正广泛应用于服饰领域,是在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为印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支持,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穿着用扎染技术制成的衣服。到了宋代,由于朝廷倡导朴素、节俭的风尚,染色布被人们视为一种奢侈品,扎染也就一度衰落。虽然宋代以后朝廷下令禁止军中或官方采购印染服饰,但民间扎染工艺仍然以手工作坊式的存在。特别是清代,西方化学染料输入中国,染色牢固性增强,色彩也更为丰富,在布面上增加多彩纹样、图案的可能性增强,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想象力,推动了扎染技法的多样性发展,使染制的花色品种日益繁多。工艺技术推动了扎染艺术的发展,扎染艺术表现的需要又促进了工艺技法的多样化。就地域来说,扎染在中原、东部地区都出现过。由于各民族审美习惯的差异和地域的政治稳定性问题,扎染这种耗时费力的印染艺术渐渐转移到我国的西部地区,以湘西、四川、云南等地区最为集中。云南大理地区是我国目前扎染产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地区之一。文章涉及的图案、纹饰形式除了依据文献中留存下来的图片资料,还参照了大理周城的调查资料。可以肯定地说,历史文献中的图案与现在各地手工作坊的印染图案在形式上是相通的,这既是民族审美习俗的定式,又是扎染技术特殊性在艺术形式上的表现。2.扎染图形的艺术构成扎染是通过扎、缝、缚、缀、夹等多形式组合而对织物进行纺染的技术,以实现在布面上印制图形、满足审美需求的目的。但它毕竟不像绘画那样自由尽兴,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扎结工艺的束缚。钟茂兰在《民间染织美术》中说:“扎染图案不宜太复杂,纹样不要过多重叠,注意平面构成效果,复杂的图案要便于分解为几个基本形状,要发挥扎染在缝扎和染色中所产生的色晕变化,它可使简单的纹样产生丰富的效果。”[1]扎染技术决定了扎染图形的构成形式,这主要表现在图形特点、构形方法和构形元素三个方面。第一,图形特点方面。由于扎染主要运用缝绞、捆扎、包扎、打结等手法,这种工艺特点决定了图形的基本式样。如:缝绞是以连续的小点构成直线或曲线;捆扎根据捆扎物体(小木棍、细丝线等)的形状,呈现出的是较宽的条状线,或者清晰、细腻的曲线、直线;包扎包裹的是豆粒或石子,染印出的多是较大的圆点或者被捆线分割而出现的花形、心形图案;扭结扎法表现的是错杂的纹理,如石纹、水纹等。这些线条、圆点和方块相互组合,再配以多次印染的纹理,可以创造出变幻多端的审美形象。有人据此在分析扎染图案风格的表现形式时,把扎染图案构成分为“结扎的图案花形”和“排列构成的形式”两种,窗帘“需要显示下垂感和富于条理性,多采用条格式的构图;床单、台布的构成形式,则需适合长方形的格律体构成形式”[2]。有了这些点、线、面等基本语汇以后,扎染艺术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组合出满意的图形式样。第二,构形方法方面。扎染图形构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式排列法,又称平面构成法;第二种是具象造型法。平面构成法是抽象的,倾向于形式美;具象造型法是具象的,着力于对意境美和理想美的表达。扎染艺术中,形式排列或平面分割是最早的构图方法,其创造的是形式美。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鱼子缬”红绢就是北朝时期的扎染,鱼子一般大小,密密麻麻,规则整齐地排列,纹路清晰,形式感强。与“鱼子缬”相近的还有“鹿胎缬”,其是由一些大圆点构斑驳花纹,像梅花鹿纹一样,因而得名。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叠胜纹扎缬”,是通过多次折叠,用线串扎,染色后形成一个个排列整齐、呈梦幻一般迷离眼神的眼睛,或者如星星一般层叠密布的菱形,好像醉汉眼前出现的景像,因而又被称为“醉眼缬”。此外,常见的还有条纹、网格、方形、菱形、圆形等构成的有规则的平面。随着扎制工艺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步运用线条和圆点组合出各种动植物形象,如凤凰、蝙蝠、蝴蝶、牡丹、梅花,再用具有装饰作用的植物茎叶状的卷曲线穿插勾勒,形成一幅生动饱满的具象图画。当然,图形越复杂,扎缝工艺往往越精细。第三,构形元素方面。扎染是劳动人民印染智慧的结晶,他们创造的图案与其生活、劳动往往紧密相关。扎染的画面构成元素除了一些构成纯粹,讲究对称、比例、整齐、秩序的点、线,大都取材于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如,象征平安富贵的牡丹,清香四溢的梅花,形象感较强的植物茎叶,灵巧可爱的蝴蝶、绶带鸟、鱼,威猛的狮子、老虎,传说中的麒麟、凤凰,等等。这些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特色和民族特征,传递出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
结语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技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广泛存在过,但是由于地域和民族习俗的差异,其图形构成、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从历时性看,扎染有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之别。现代扎染在“扎”的工艺流程和“染”的工艺流程方面尽可能地流水线化生产,在纹样形态上,多以现代图像元素迎合后现代审美文化需求。文章立足中国传统的扎染艺术,分析扎染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形象体系,从中梳理出扎染艺术中蕴含的文化理论,以期让扎染这一古老的艺术得到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04.
[2]崔栋良,聂跃华.扎染技法[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2.
《扎染图形艺术的审美形式分析》来源:《美术教育研究》,作者: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