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学应用方针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8-09-08 14:05 热度:

   美学与传统工艺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在美学中传统艺术的应用和技巧也是都存在的方面,以下是有关美学方面的一些介绍。

美与时代杂志征收美学类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斲琴历史与美学价值。文章以香港琴人蔡昌寿为例,介绍了斲琴传统手工艺在香港的保存与传承现状。笔者希望通过对斲琴艺术的探讨,提高学界对古琴艺术多方面发展的关注,从而完善古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字:斲琴,天人合一,蔡昌寿,古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类论文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亦是文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古时称为“琴”或“瑶琴”及“七弦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已盛行,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1919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所设古琴组将“琴”首称为“古琴”,以区别于胡琴、扬琴等乐器。近年,古琴艺术被列入香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引起本港对古琴艺术的关注。古琴的古老传统除了弹琴艺术外,更有斲琴(“斲”音琢,古人称造琴为斲琴)、造弦等的技艺。传统斲琴技术是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期刊:《美与时代》美学期刊征稿,创刊于1986年,是由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主办的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的刊物。本刊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一、琴制尚象论

  古琴琴器本身就是精致考究的艺术品。古琴琴身的造型设计构造大致确定于汉代。琴身面如覆瓦,底平直,而覆瓦是中国历朝历代和平的象征。古琴通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厘米),象征一年的365天或周天365度。十三个徽位代表一年12个月和4年的一个闰月。

  古琴的整体构造类似于人体的生理特征,模拟人体各个部位而制,具有头、颈、肩、腰、尾几个部分,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具备传统阴阳平衡的“和”思想。形体设计中“和”的思想还体现在优美线条的运用。与西方对立体造型的艺术追求不同,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如绘画、音乐、园林等,多以“线性”为形态特征。古琴线条一般分为曲线与直线。曲线体现阴柔之美,而直线则体现阳刚之美,曲与直,柔与刚,正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呈现。斲琴家善于自然巧妙地结合曲线与直线,创造出优雅或阳刚的古琴形式。

  例如,“正合式”主刚,挺拔有力;落霞式主柔,柔美流畅;而在常见的古琴形式中,“仲尼式”、“伏羲式”、“灵机式”等款式形体则刚中含柔。无独有偶,古琴的形制也体现出琴器结构与自然、象数间的渊源。如《太古遗音》所述:“古先圣贤造琴。其状不一。而制度尚象则有定式。琴额长二寸四分。以象二十四气。岳广三分……”。琴头岳山象征高山,琴弦象征流水。琴的底部有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琴弦之“流水”于此形成一个循环。此谓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支撑琴的一对脚称为“雁足”。饶有意味的是,古琴设计中古雅的命名︰龙池、凤沼、雁足,均以图腾尚象构成琴器各部位名称,体现出琴式产生之初有着深远的尚象情怀。中国祖先的乐器制造往往与对宇宙的理解一致。用心品琴,其形已使人心怡。而古琴审美价值之高与其制作工艺密不可分。

  二、琴材与造琴

  斲琴工艺精致且复杂,其工序分为寻、斲、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斲琴之道需顺应自然,首先,如何使挑选的良材与各个部件搭配相宜,需要足够的经验与技艺,也为历代斲琴名师所注重。《太古遗音》不仅对传统的琴式进行了论述,在琴材的鉴别方面,其中的“琴材论”如是论良材:“乐由阳来,虚所生也。故庄子曰:乐出虚。夫虚则通,实则凝,凝而不通,乐何由作。惟桐之材,其心虚,而理梳。理梳则虚,不特其心而在体。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轻松脆滑,谓之四善。”

  “轻、松、脆、滑”不仅作为琴材四善,也充分体现在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中对琴音色及技巧的标准(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从而构成古琴艺术从斲琴到演奏,一脉相承的审美理念。由此可见,古琴演奏不只是纠缠于形式与技巧的技艺,更需要了解斲琴到品琴的整体系统,从而掌握琴中之“道”。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完整真切的感悟,才可强有力地支撑古琴演奏。如《斲匠秘诀》引雷氏之语:“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此外,《诗经》中已有关于古人选用木材的记载:“定之方中,作楚宫。樱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棒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木质直接影响古琴的音色,可视为古琴的灵魂。深受道家文化影响,斲琴之琴面与琴底的选材,都是以分别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质斲制而成,从而达到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状态。阴阳结合乃生道,桐木属阳,斲成琴面拟天;梓木属阴,斲成琴底拟地。桐木木质松软、疏透,可使古琴音色优美通透;梓木坚硬、紧密,可使琴体坚固,不易变形。斲琴桐木,应选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节疤和虫蛀等缺陷的良材。另外,桐木越老越好,年份越久则越稳定,由于木液已尽,音色更为松透。新的木头因为湿度等原因,容易变形。弹性较好的桐木可以充分振动,坚实厚密的梓木琴底能够将声波反弹回去。

  然而,史料记载不少琴家择松衫之优者伐而斲琴,音色胜过梧桐,藏古松透。可见,因材而斲,合理取舍为斲琴之精髓。而选用桐木充分发挥振动效果,同时加以灰胎抑制振动,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庸”之主张。斲制古琴选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是为了获得更优美的共振发声,更在于独特声音的美学追求。而琴音品质的审美,在于琴人感受、呼应宇宙中的天人之道。在古琴斲作中,琴面与槽腹的制作及其相互结构相当重要。琴面的弧度与岳山、龙龈的高度不仅会影响古琴音色,还会影响到演奏时的手感。若岳山和龙龈过高,演奏时会觉得抗指,若过低,又会出现拍弦的声音。内在的槽腹结构也为历代斲琴家所重视。槽腹腔体的大小并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与面板、底板的薄厚、长短,以及木质的松紧、质地相互配合,进行调整。据宋代《碧落子斲琴法》中记载:“面厚肚窄,其声低而窒塞;面薄肚宽,其声高而虚鸣”。

  近现代斲琴家也多有共识:如果琴板不厚,而琴腹过大,音便会空而无韵;若琴身木材较紧和厚,此时假如琴腹过小,必然导致音色沉闷。因此,因地制宜,包容和谐,贯穿古琴斲作的各个环节。古琴斲制的后道工序是髹漆。古琴的漆胎大多选用鹿角霜与生漆合成。鹿角霜具有透音效果,而生漆可防潮、耐酸、耐磨,因此漆胎能够很好地保护古琴。同时,漆胎使弦与板箱共鸣体的耦合振动多了一层传播阻碍,因而造就了古琴深沉内敛的音色。这种音色也来源于古琴琴弦结构的特性。

  因为弦下没有品或柱,故而保留了其有效弦长的长度(通常在110-112厘米之间)。弦长越长,振幅则越大,频率也越低,吻和历代文人“中正平和”、“温良敦厚”、“虚静简淡”的审美情怀。古琴之美在于和谐,从斲琴到演奏,均体现出中国的哲学根基,可以说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物化。中国乐器制造历史悠久,而古琴则是中国器乐艺术中集大成者。中国乐器在选材、构造、形制、音色等方面趋于自然,注重“中和之美”,使“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内涵得到延伸和拓展。不仅中国乐器制造的理念如此,中医疗法的核心亦是如此。斲琴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包含深刻的科学思考,其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更值得研究与保护。

  有关上古先贤制琴,《礼记•乐记》中记载,“琴上方浑圆取形于天,下方方正效法于大地”,也由此可见古琴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胸襟与情怀。斲琴技艺集雕刻、漆艺、书法、音乐于一身,承载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特征。作为我国独有的美学理念与智慧的产物,在斲琴中,对材质的甄别、各部件的选择、尺度、髹漆的确立等,有着严格的要求,以一套和谐对应的工艺方法实现不同音色品质追求,体现着“天人合一”、“相生相克”的传统理念。

  三、当代传承

  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香港成为传承古琴艺术的福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琴家由内地南迁来港,其中便包括浙派琴家徐文镜。由于内地环境动荡,导致琴艺发展也停顿下来,而古琴的保存和传承在香港得以实现。年屆八十的蔡昌寿于一九五零年代随琴家徐文镜学斲琴,是香港最后一位按古法炮制古琴的斲琴老师。在港坚持亲手斲琴五十年的蔡昌寿师傅潜心钻研,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创作,一生倾注于服务本地和海外琴人。同时,他还致力于传授斲琴手艺,于1993年开班授徒,坚持亲自口传心授一众琴人,希望将完整的古琴教育保存和传给后世,并希望重新兴起古人自弹自斲的古琴文化,使中国传统得以代代相传。位于香港九龙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内的“蔡福记”,便是蔡昌寿经营的乐器厂。

  经历了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由盛转衰的变迁,现如今的“蔡福记”乐器厂只生产古琴,并传授古琴的斲琴技艺,反映出蔡昌寿对弘扬古琴文化的专注。跟随蔡昌寿学习斲琴的人士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医生、教师、音乐家、飞行员等,可见蔡昌寿收徒不拘一格。然而要有所成就,则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磨炼。斲琴技艺不是一门单独的工艺,而是整个古琴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是整个古琴艺术体系的基础。在当代,斲琴技艺无论是传承还是改良,是注重文化价值还是经济利益,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随着香港古琴艺术申遗成功,笔者认为,发展传人,传承技艺才是第一要务。

  香港不乏热爱古琴艺术的琴人,有些甚至将弹琴与斲琴结合,延续了琴人自制琴器、斲琴自弹的传统。对于普通古琴爱好者,若能更深入关注并了解斲琴技艺,才可透彻理解“琴道”,把握中国哲学观念的精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若能将更多关注与努力注入古琴艺术多方面的平衡发展,注重斲琴艺术与传承人,才能避免斲琴艺术的独立化,或使斲琴传承出现断层,从而由整个古琴爱好者群体、演奏家、专家学者,共同完善古琴艺术发展与传承的体系。

文章标题:传统工艺美学应用方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3917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