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的必修课程,它既与初中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备自身的特点。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曾经这样比喻: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如果是“走马观花”,那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则是“下马观花”。同时,高中生刚刚经历过初中阶段的“视觉写实期”。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关心美术作品的美感,比较喜欢表现力强的、较复杂和逼真的作品。进入高中以后,他们的身心逐渐成熟,主体意识正在确立,已经可以结合一定的人文知识,从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乃至深层意蕴等方面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仍对西方现代艺术等具有前卫特点的作品一知半解,甚至带有一定的偏见。笔者认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面临两个挑战:一是如何引导高中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鉴赏,即所谓的“下马观花”;二是如何引导高中生欣赏如西方的现代艺术等非写实性作品。西方现代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毕加索的作品开创了现代艺术发展的先河,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重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学习鉴赏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有助于高中生进一步鉴赏现代艺术作品,拓展艺术思维,增强创造力。
一、对比分析,经体而悟
所谓体悟教学,就是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策略(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和交流等)和方法(提问-理答、设境、换位、对比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由此可见,运用一定的策略让学生有所感悟,是体悟教学的重要抓手。笔者发现,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采用作品对比的手法,往往能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从而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在鉴赏毕加索作品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艺术的故事》一书中的两幅作品作对比,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体会现代艺术作品的魅力(图1)。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在毕加索的两幅作品中,左侧母鸡带着小鸡的造型比较写实,可以感受到母鸡毛茸茸的质感和母鸡带着小鸡的温馨场景;右侧的公鸡形象明显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感受公鸡的好斗与勃勃生机。教师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有所体悟:毕加索一些带有漫画式夸张感的作品并不是乱涂乱画的,而有着特殊的创作意图,他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毕加索16岁时创作的油画作品《科学与仁慈》(图2)在写实造型上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曾获得过西班牙全国美展的奖项。图3是毕加索23岁在法国巴黎创作的作品。教师提问:这两幅作品是否说明毕加索的绘画技巧的倒退。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毕加索的作品是建立在高超的写实技巧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比两幅作品,发现并不是毕加索的写实技能倒退了,而是他开始有意求变,甚至其作品中画面的色调也变得主观起来。毕加索的作品不仅有夸张变形的造型,而且有主观化的色彩,而这些都是为了创作服务。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梦》(图4)和《哭泣的女人》(图5),思考两位女性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感受,注意观察画面中形状、色彩、线条的变化。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梦》中的女性形象柔美、温馨;《哭泣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面目狰狞。教师简单介绍两位女子的身份,分析现代绘画中的线条、色彩、造型是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的,这些创作要素也更加直接和纯粹。在艺术语言方面,《梦》运用的是暖色调,以曲线为主;《哭泣的女人》运用的是对比色,以直线为主,并且线条艰涩,画面经过了分割重组。这种多视角的画风即立体主义的主要特征。
二、合理设疑,巧用体悟
唐江澎在《唐江澎与体悟教学》一书中指出:“体悟教学”教法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体悟节”,即一个问题由发现(呈现)到解决(总结)的过程。其内部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环节:设题—自悟—交流—归理[1]。笔者受此启发,采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鉴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1.设题
教师首先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引导学生解读画面。作品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毕加索故乡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高中生对于《格尔尼卡》并不陌生,但是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分析这件作品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设置题目,让学生从线条、造型、色彩等方面展开分析,谈一谈画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自悟
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美术形式语言的相关知识,鉴赏《格尔尼卡》。
3.交流
在体悟教学中,交流环节是启发学生学习的关键一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画面色彩,了解画家在画面中主要运用黑、白、灰三色的意图是什么。学生逐渐体悟到毕加索当时悲痛的心情,画家用黑、白、灰的主观色彩表达了自身的情感。然后教师总结,指出色彩的主观表达是立体主义的重要特征。学生指出,灯似乎有象征意义,画面中的人物好像飘在空中。教师启发学生观察:最上面的电灯好像眼睛在注视着这一切。学生指出灯可能是国际社会或者光明的象征。教师发问:画面中断腿的战士、嚎啕大哭的母亲、断剑等的造型有没有共性?学生渐渐体悟到画面多运用分割、重叠手法,造型夸张、变形。在此环节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悟精神,从色彩、线条和造型的角度诠释、分析作品。
4.归理
毕加索把写实主义与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具备严密的内在结构和紧密联系的形式,以独特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画家采用的线条、造型、色彩都是和这种情感密切相关的。但是画面语言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需要自行领悟。教师加以总结,指出《格尔尼卡》的艺术风格,阐述现代艺术作品往往没有固定的鉴赏模式,需要观者体验画面中的情感。通过这个教学片段,笔者发现“体悟节”的设计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实践操作,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创新意识,掌握学习、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2]。通过上述体悟教学活动,学生对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设计实践作业:根据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从色彩、造型、线条三个方面创作一幅充满想象力和主观情感的人物肖像画,并为学生提供水彩笔和A4纸。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运用美术语言如线条、色彩、造型等分割、重组画面,对人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实践活动结束后,笔者先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夸张变形的人物带来的视觉感受,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学生的作品和点评都十分精彩:有的学生用夸张的立方体造型表现“理工男”的特点(图6);有的学生运用了分割重组的手法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模仿毕加索作品的神韵(图7);有的作品在夸张变形的同时,仍保持一定的条理性(图8)。根据学生的作品和积极主动的发言,笔者认为体悟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文章开篇提出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两个挑战得到了有效应对,正如体悟教学理论所述,人格优秀应是个体情感的丰满。怀特海说:“艺术和文学赋予生命的活力并不只是间接地影响,它们还直接给予我们充满想象力的视野。”美术鉴赏教学不能仅仅关注技能,而是要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培育学生美丽的心灵、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充满激情[3]。
参考文献:
[1][3]唐江澎.唐江澎与体悟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体悟教学——以毕加索作品的鉴赏教学为例》来源:《美术教育研究》,作者: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