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语境中莲荷意象的油画图式语言探索

所属栏目:美术论文 发布日期:2021-09-03 09:41 热度:

   摘要:以莲荷意象为载体,通过“莲荷”视觉文字的隐喻意象与莲荷在油画创作中的图像性语言解读为切入点,以图像的方式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从“视觉符号”图像研究,聚焦莲荷油画创作语言实践。本文从莲荷意象创作的图文关系,谈文学语言的绘画转换。围绕艺术创作者、作品、观者三要素,以个人的创作案例,通过创作路径思索文学语言向绘画转换的关键方法论研究,以实现诗歌与绘画意象的跨文化共鸣。

诗词语境中莲荷意象的油画图式语言<a href=http://www.sofabiao.com/sut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探索</a>

  关键词:油画艺术;莲荷意象;诗词语境;图像重构;创作路径

  一、“莲荷意象”相关概念解读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广义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言、肢体语言、图像语言以及一切人类交流、沟通的符号。图像,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呈现。作为文化符号交流,是人类主要语言形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语言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时间过程和空间区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语言有着与生俱来的时间性与空间性”。①诗词则是由一个个不同的意象(实)构成整首诗歌的意境(虚),词断意连,来传递诗人的情感的。诗人通过词藻将脑海中的意象固定下来,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共同担负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对“意象”解释为:“经诗人感情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②意象依托于物象,以物象为基础,但不是物象的真实还原。尽管物象不变,但因融入不同的主体情意,便构成了不同的意象。莲荷意象在我国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象内涵、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如原型意象、自然意象、审美意象等。本文“莲荷意象”主要指我们主体人的主观情感对客观物象莲荷的情感表达。通过文字背景资料、深入剖析文字内涵、挖掘独特的地域元素和图式,融合自身的生活感悟,用独有的图像语言进行文本再创造,莲荷作为载体,将莲荷意象、社会背景与“人”相结合,主要从生物的本体———生命底蕴,艺术审美———意象蕴涵来探讨莲荷意象,生成莲荷文化属性。莲荷意象的画面语言不再是文学语言的简单展示,也不是固有情境的客观再现,而是通过创作者主体情感在作品中的自然情感流露。它是人对于自身理解的一种拓展与延伸,使画风与文风相辉映,产生情感共鸣。

  二、“莲荷意象”的文化蕴涵

  莲荷意象发端于《诗经》《楚辞》,在魏晋时期成为审美主体,唐代走向兴盛,宋代从文学中的君子转嫁人格,以至延续到元小令的枯荷意象。每个时代的视觉文字语言伴随着不同的图像形态与之对应。莲荷题材备受文人青睐,它承载着我国古代诗词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原型意象,如莲荷君子意象、莲荷佳人意象、莲荷爱情婚姻意象等。

  (一)莲荷意象的起源

  我国《诗经》中最早出现的莲荷意象,多指女性,意指男女情爱。屈原《楚辞》中的莲荷形态,一是象征品质高洁的君子,二是象征忧郁哀怨的恋情。荷花作为“香花”,象征着诗人的品格及政治命运。直至魏晋南北朝延续到唐朝,莲荷又以君子著称;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折射出莲荷延续了其哀怨恋情的象征。总之,“莲荷”意为君子与爱情的象征,与梅、兰、竹、菊一样,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美好生活的愿望,表达爱情和生命的永恒,以此慰藉心灵。

  (二)唐诗中的莲荷意象

  唐代莲荷意象承上启下内涵丰富,象征美与爱、清与静、君子人格等。文人借其完成抒情、象征等托物言志的意象功能,开拓新的意境及想像力。采莲文学也由图形写貌到重神韵、重意兴和寄托,莲荷意象脱离女性生殖崇拜的本体寓意,由表现物色之美发展为女性相思爱怜的情意象征,追求高洁心志、丰富人格象征寓意,在宋代成型为“君子莲”的品格象征。

  (三)宋词中的莲荷意象

  《全宋词》中的莲荷意象为“莲”象征美人,寄托祥瑞美好的理想,借莲花词传递相思之情。以缠绵悱恻的相思为主,词韵精巧、魅力永恒。周敦颐《爱莲说》中把“莲花”喻作“花之君子”,善取荷花高洁的特质,借用植物荷的自然属性,生长结构规律比喻君子人格姿态。宋代文学主要以明确的语言艺术和手法揭示莲花形象的审美意蕴,展示其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三、“莲荷意象”的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探究

  (一)诗词与图像语境初探

  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图像生产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和美学各个主题。现当代是一个“图像时代”,“图像时代”改变了人的阅读习惯。从图像学的角度,以图像为对象对文字进行解读,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绘画图像,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呈现方式。图像与文字就如一个系统工程。它集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为一体,是事物本身物理图像和内在精神图像的集中呈现。包括图像、精神、词语在内的一个个元素。形象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和图像交织在一起的。《诗经》中描写自然生态的“莲荷”景观,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楚辞》中的“莲荷”反映了图腾崇拜的原始风韵、祭祀巫风的文化习俗、草木巫医的特殊作用。艺术家作为特有视觉文化的参与者,他们用画笔的方式了解世界,了解诗歌,揭示视觉艺术的图像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意识的文本再现,体现了个体与其现实存在环境的想象性关系。当单纯的文本难以有效传递作者的表达内容时,配以相关图片信息,就会使文本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解读。这种语言与时空的表达,反映出语言与文化、思维以及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后续本文将探讨语言文字和图像艺术二者如何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并进行合理的模仿和借鉴,以期从莲荷诗词文化体系中,去寻找莲荷意象的视觉再现与言语表达所具有的形式特性。

  (二)莲荷诗词文化与油画图像语言的关联

  诗词审美观念的西方视觉图式表达,形成了诗词语言与油画图像转换的视觉体验。文化语境的改变影响着油画语言语感的表达。我们对诗词文化中莲荷意象的认知存在对当时时代背景、诗人的具体行为事件的认知还原,以及对过往的重组和重新认知。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同样存在多维度拓展,随时代的变迁是一种共性文化的常态表达。我国莲荷诗词文化底蕴丰富,应在继承民族文化基础上立足透过绘画形式把握诗词内在精神实质。只有对莲荷诗词传统文化认识深、基础厚、底气足,将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的修养,我们在创作中才会有深度、广度、厚度,达到对民族莲荷诗词文化遗貌取神的境界。二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诗词文化底蕴是创作和创新的基础。如同是“荷”题材,我国用中国画方式表现莲荷意象的作品多,采用西方油画手法表现的少。然而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表达,都取决于个人的情感因素。所有物象的形态表现应遵从内心,对应“莲荷”意象所指,对其神态姿势,做到胸有成竹,打破传统绘画的束缚,建立新的体系,呈现焕然一新的动态画面发展形势。1.古诗词莲荷意象的诗画隐喻。《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形式,油画的素描、写实、抽象巧妙对应,通过诗意的莲荷语境,将古诗词中的莲荷画意与绘画中莲荷意象的诗意显露出来,找到诗歌与绘画同质,挖掘诗画融通及差异。文学和绘画作为不同的媒介,在表达莲荷这同一意象时,各取所长。这也是创作者与观者情感的趋同来达成文学与绘画的审美统一的方式。文学用动态的方式述说特定的情节和思维,绘画则通过图像直观传递内容的解读。2.莲荷意象的油画语言分析。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在自由时间、空间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外光,将水、色、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笔触产生的点、线、面来描绘睡莲形态。二维的平面莲荷作品拓展了视觉的纵深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栩栩如生的莲荷景象,具有明显东方写意色彩的形态,生动而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吴冠中主张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在他关于“荷”的作品《红蜻蜓》中,他缓解了莲荷文化与语言图像之间难以两全的矛盾,用简洁、洗炼、明快、概括的点线面,素雅或是浓烈的民间色彩元素,研究民族文化与绘画的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合适的切入点,注重和追求形式的美感,结合具象与抽象因素,创作除了有精神内涵的荷视觉图式作品。

  (三)古诗词莲荷意象的油画语言探索

  由于诗词语言的意境较为隐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图像理解,拓展诗歌与绘画互鉴的共通性。在文学诗歌作品中的莲荷意象,是时间的艺术表达,在绘画表现中是空间的艺术呈现。诗歌借油画图像实现对莲荷意象的双重替代,油画图像又与诗歌语言达到某种隐喻的切合。可以从纵、横方面系统分析和梳理我国古诗词莲荷绘画语言的发展、演变历程,聚焦莲荷绘画语言的实践创作,为从古诗词文化语境中寻找符合个人发展的油画语言提供一种新的表现形式。1.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图像与语言文字都是展现诗歌本体的载体。莲荷图像呈现符合当今莲荷诗歌文学意象理解的审美需求。图像是“虚指”,语言为“实指”。图像作为工具和载体,创造者可以通过观察物态,体会物情。从观察到的物象提取情感表达的载体图像,营造心境,构建出视觉形象与心像融合的新图像世界。用油画的形式表现文本物质空间,通过特有的油画语言表现虚的空间,用栩栩如生的物象,营造意境,促使诗歌从“可感”转向“可视”。让视觉形式的图像与文字产生共鸣,传达诗歌意境,寄托美与爱的象征意蕴,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残荷无华、其品自高。荷花是我国传统的“比德”之花。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作为寄托生死、欲望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把对其原初的外在审美观照,逐渐转化为内在的人格比照,注入“自我”生命色彩。色彩是有意味形式的个性语言元素的外在表现,能在瞬间唤起人的视觉注意和情感共鸣,最能探测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精神状态。如《荷之舞》系列油画作品从蓝色系列、红色系列、留白系列三个阶段表现莲荷的顽强生命力。蓝色画面颜色比较轻盈,单纯而宁静,清凉萧瑟的自然色系表现莲荷的高洁与内敛。红色系列以特有的少女经历,社会阅历,情感变化,与清水芙蓉的明艳、雅洁、妖娆相比,荷叶、荷杆、莲蓬相互缠绕,干枯的褐色与红色、蓝色、紫色等色彩交织,窥视出生命血液的涌动,传达对莲荷生命的敬仰。留白是一种空灵,有生命延续的空灵之境,巧妙的留白具有别样的诗意。对深秋时节枯败莲荷的关注,实则是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创作中以景结情,声、景、情合而为一,用残荷寄托美与爱的流逝,蕴含对生命衰老的留念,美好事物凋零的伤感等情绪,由莲荷的衰败联想到人生的枯荣,表达乡愁的苦闷与仿徨。在怜惜、悼念莲荷的香消玉损时,残败的“荷”需力争更大的生命空间,与自然抗衡。莲荷所具有的力与创作者内心的外延力一一对应,形成新的文字图像解读意境。3.以形写神、以情传神。《荷之舞》系列作品从视觉的心理特点探讨绘画中的形势、情势、笔势,共同作用作品“力”的运动形式:从虚实、有无的对比;细致、概括的对比;强与弱的对比,不断去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话语沟通的桥梁。艺术创作者的情感来自个体对自然状态的不同理解,以莲荷为载体,把个人对莲荷情有独钟的感情,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循“情”而动,借“情”而生,以“情”而作,搭建情感桥梁,传递力量,记录其状态。莲荷从生根、抽芽、开花、结果凋零的自然生长形态规律,凸显荷花倔强、耿直的性格,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畅想于诗词与油画之间,达成物与人从物质向精神的转换。

  四、结语

  民族文化面临着世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语言转向多元化趋势。我们以古诗歌莲荷意象为载体的油画创作语言研究,以图像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融汇语言与视觉两种媒介共建语图,通过时间空间探索每个个体的心灵意象的图式。采用不断地尝试,结合、借鉴可行的方式,创作自己独有的心灵图式,寻找诗词的审美意境,共建图像与文字同构策略,契合图文并茂的个性化油画创作语言解读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读者构建全新审美认知和诗学领悟,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观念上借助文字与图像结合的形式找到精神依托,以实现诗歌与绘画意象的跨文化共鸣。在笔者看来,这是我国莲荷绘画创作语言探讨的一个创新和延续,同时,也为相关题材的油画创作语言探讨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诗词语境中莲荷意象的油画图式语言探索》来源:《四川戏剧》,作者:黄海燕

文章标题:诗词语境中莲荷意象的油画图式语言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shu/466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