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教育从古至今都受到较大的关注。现代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一般需要经过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这四个阶段才能完成。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三个环节既是迁移的前提和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与外在表现。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笔者试图将迁移理论应用于美术实际教学,挖掘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学科特点,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教有所依”“学有所凭”。
一、美术教育发展与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部分人认为,美术教育最初讲究的是师徒传承。但细究起来,美术教育最初具有一定的无意识状态,它不受制于空间、时间,美术经验在个体和个体、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传播,逐渐形成了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美术教育自身的演进,美术教育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体系的传承体制,人们称其为“师徒传承”,即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接受美术教育,形成了一代传一代的模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传承体制其实仍在延续,只是在时代的要求下发生了一些变化,形式化美术教育随之出现,即学校美术教育。至此,美术便开始普及,美术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开始变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有评价,“师徒”的称谓随着这样的趋势转变为“师生”。由此,美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大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和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些人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深入探究美术的特点,可知美术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科技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今天,美术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可借助多媒体、互联网、书籍等了解到各式各样的美术知识。但中学生容易受自身喜好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美术存在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做好普及美术教育的工作,如何引导中学生深入认识美术,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学习迁移的概念与作用
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进行着无意识的学习迁移。如,人们在见到一个较有特点的人时,会不自觉地将其形象化或具象化,如,将其与其他一些人、某些物品、某些字相联系。这时,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便会更深刻,相较于其他人而言,这个人将被人们优先放入头脑记忆库。而这个记忆过程,就可被看成一个简单的学习迁移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能否产生学习迁移,取决于那些学习材料是否含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的要素(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在做了专门实验后,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仔细分析学习迁移,它可以从作用、先后、一般与具体、是否相似及相同、水平与垂直、低通路与高通路、内在心理机制等方面被划分为七种类别。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标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虽然每个类别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本,学习迁移仍是学习和学习之间产生的各种影响。迁移理论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心理学家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诸多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只能解释学习迁移存在于某一规定领域内,暂时还没有理论对人类复杂多样的迁移现象给出相关解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学习迁移的影响之广。在实际学习中,正向的学习迁移对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对学习者的道德品格、“三观”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在中学阶段,学习迁移在学生获得技能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师可通过学习迁移,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解释迁移到所学的新知识中,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同时,这样也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避免陷入应试倾向等。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美术教学与学习迁移
在思维方面,美术学科的学习是相对自由的,它提倡学生发散思维。在同一个命题下,没有相对标准的答案,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思考或者创作。科学追求合规律性,而美术更追求合目的性,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符合一定的精神目的,教师就不必对其如何表现作过多的限制。美术学科虽然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学科更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需要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沉浸在美术学习中。并且,美术教学具有全体性,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需要教师关注的问题。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学科,没有绝对或统一的评分标准。美术学科的这种特性,使其教学更适合应用迁移理论。现阶段,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复习和练习时间。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除了有课时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学生不重视美术学习的原因。这些学生之所以产生不重视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使他们意识到美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不仅是针对美术学科而言的“学好美术可以使学生拓宽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三维立体空间感”等,而且指美术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能力素养的同时,也能通过正向的迁移促进其学习其他学科,甚至会增强学生在某些学科学习中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反过来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迁移理论,也具有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作用。此外,美术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当然,这需要教师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为基础,将学生的生活迁移到教学中。
四、迁移理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将基础打牢实现学习的迁移需要最基本的要素,即学习者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正如盖楼房要打地基一般,“空中楼阁”并不存在,若要将迁移理论较充分地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打牢美术基础。但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学毕竟不能像专业美术教学那样面面俱到,而且不同中学的学习氛围和不同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师徒传承”的体制便不适用于学校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以理解、领悟、创新的教学观念开展启发式教学。就美术本身而言,其体现出具有视觉性和情感性、表现自由、重形式等特点,加上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天马行空,美术学科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更重视理解与领悟。教师应使学生在具有广阔的思维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迁移。
2.在学科中探索美术单讲美术教学中的学习迁移,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展开探索,但加上“中学”二字,教师就不得不将学习迁移放入一个条件外框中,从中学教育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学生所学科目较多,但对一些科目学得不深。但笔者以为,这对于中学的学习迁移来说已绰绰有余。笔者喜欢美术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艺术无处不在。如,在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美术与文化、服饰、建筑等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某个年代的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了解当时美术的发展状况;也能从某个时代的美术作品中,窥知当时社会发展的面貌。又如,达•芬奇除了在美术方面获得巨大成就,还提出了地日关系、重力、血液循环等方面的理论,设计了自行车、桥等,其研究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医学、设计学、军事等诸多领域。如果没有深厚的美术修养作为支撑,他或许难以具有这么多样的才能;如果他没有广泛涉猎不同领域,或许也难以画出世界名画。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要将知识向其他学科领域迁移,从而促进学科知识融合,挖掘学生全面发展的潜能。
3.因地制宜的正向学习迁移现阶段,虽然全国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保持一致,但不同地区的美术教育仍存在差异,因此,笔者期望找到适用于各个地区美术教学的迁移理论。能体现地区特色的莫过于地域文化和当地的艺术。教师可针对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展教学,利用学生熟知的家乡的风俗、文化进行迁移,导入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融入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使学习迁移变得更有意义。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见到的民间手工艺引出课堂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身边艺术的魅力。传统民间艺术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美术,在某些方面,它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甚至大于美术教材带来的积极影响。将地方风俗、民间手工艺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能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格,而且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迁移理论现已被广泛运用在各学科教学中,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诸多学者为使教育更好地发展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在美术教学领域,教育者未停止过思考,他们力求深入挖掘迁移理论并拓展其广度,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迁移理论。纵观古今,教育从未出现断档,只是存在思想或观念的更迭。教育不会随着人们的逝去或出生而消失或重现,其发展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笔者将继续跟随前人脚步,探索美术教育的奥秘,尽己所能地为美术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王新如.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7(9).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曹宝龙.学习与迁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中学美术教学迁移理论实践意义》来源:《美术教育研究》,作者:张琳悦 谷东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