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实施几年了,作为一线的教师,都在进行着尝试与思考。对于乡镇中学的美术教师,要搞好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必定会遇到更多的难题:寄宿生带来的影响,客观条件的限制,升学的压力等.这些问题,希望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使新课程得以更好的实施。
关键词乡镇中学论文,美术教学论文,矛盾与对策
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鲜主题,走进新课程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作为一线老师,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乡镇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课堂教学的革新进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矛盾:
第一﹑拆乡并镇,乡镇学校的规模加大,大部分学生只能寄宿在学校里。这样,学生一周几乎都是在一个封闭而狭小的空间生活与学习,跟社会的接触大大减少,缺少对外界快速变化的体验,这无疑对学生的视野是一种大大的限制。对美术学习来说,主要问题表现在:学生不能及时了解生活中丰富多采的视觉文化,对现实生活环境缺少接触与观察,在美术学习收集资料时渠道狭窄等。寄宿生在学校里,连看电视的机会也没有,所有这些对于本来从文化气息不浓的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这更加束缚了他们的视野与思维。其实美术的情感发源于生活,他们能从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的美与丑中培养其独特的个性。而这种状况,这种寄宿生活,恰如将他们同活生生的生活中隔离开来论文。
第二﹑1、学习场所的限制。目前,我国从城市到乡村,从小学到中学,最流行的艺术教学方法依然是一百年前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教室中进行的。即“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的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我们看了这种情况,就能推断出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比较的说来,‘静听’的方式意味着被动的和吸收的……很少有给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我们今天的教室,依然是这样的写照。对于文化课来说,或许带来的问题不是很大。但对于美术课来说,成为一种革新课堂道路上的障碍。对于欣赏课来说,这样的座位安排可能也不是问题,但对于一些需要合作的操作性的内容,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比如上国画内容,学生课桌上全是书,连铺纸的地方也不够;展示作业,学生从座位上走出来都很困难,需要表演时,也没地方。学生被限制在自己的座位上,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学生从心理上也适应了这种“静坐”听讲的形式。对于懒惰一点的、性格内向一点的同学,他们更希望保持这样的形式,以便缩在自己的角落里。
2、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到博物馆参观,到美术馆观看展览等学习形式是不可企及的。农村的孩子拥有的课外读物也极其有限,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课外书。有电脑的家庭也屈指可数。对于这样的情况,要求学生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就是一句空话。尽管学校有图书馆,对于查资料也是有限的,特别是美术学科,资料就少而又少了论文。
第三、兴趣与现实的矛盾。对于中学生来说,现在的主要压力来自升学。这种升学压力转化为一种强有力的学习动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自我的一种人生之路的寻求……内外兼具的一种驱动力,强有力地支持着他们去学文化课。美术课在他们心目中有多少分量呢?或许,正如很多书上所讲,它充其量是一种调剂情绪的课,一种稍稍可以放松的课。“美术科目与其他考试科目相比,学生在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投入要少,来自家长、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也小得多,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这一现实反映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系统弱于学习考试科目的动力系统。”课时的少,内容的多,让学生也不可能学到怎样一个程度。“泛泛地学习,蜻蜓点水般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产生持久的尤其是终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美术教育由于多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或遗留下许多阻碍美术教学的诸多客观因素。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程中,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改善这些状况是一个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在这种不能一时解决的矛盾中寻找一些方法、尝试一些手段,逐步加以改善。针对以上几大矛盾,笔者在教学中也常常在思索、尝试,以期能提出些许建议,以便更好的改进课堂教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论文。
首先,针对寄宿的学生,我们应该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一些走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情境。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与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创造一些条件,尽可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方面得到一种综合体验。笔者在设计?应用教学中,鉴于学生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寻找资料的情况,我们通过拍照、摄像等手段,把生活中的一些美的设计实物、图片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我们还通过网络,搜寻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评述,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学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作业质量也比较高。有时,遇到一些天气晴好的日子,拿一两节课到室外去写生,让他们感受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感受秋高气爽、成熟与收获的秋天,让优美的大自然成为美术教学的广阔的课堂。神奇的大自然会使他们心旷神怡,从而油然而生一种想描绘它的愿望。
对于第二种矛盾,笔者认为它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矛盾。笔者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分学习小组。为了方便与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时以临桌同学为一小组,有时以前后桌同学和作,或者依据学生的成绩与其特长来分。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这种固定座位的情况下,做到比较多的合作与交流。为了打破“静坐”的模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上九年级的欣赏课《加莱义民》时,找几个同学现场秀一把:模仿雕塑中人物的造型,这样有了动感参与,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些课,只好提前安排好学生,利用课间排好课桌,如把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这样在一些手工制作课上大家便于分工与合作.比如在上到《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时.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象写生、讨论等。但这种方式也只能偶而为之。最好的办法是从以往的教室解脱出来,这就是需要一间专用的美术教室。当然我们不能奢望能象国外的一些美术教室,一切工具材料用品一应俱全。我们只是需要一个空一点、随意一点的场所。进入这个场所,学生感到它和别的教室不同。这里不是满教室的桌椅板凳,他应该是别致的、有韵味的,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这需要学校的支持。教师要做的是争取,建议学校配置专门的教室。对于客观条件的查资料难,也不是一个容易想出办法的难题。只有教师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多找一些资料,以弥补学生这一块的不足。
第三,兴趣大不过升学压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如此,我们只能从我们的每一堂课入手,遵循新课标中的愉悦原则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美术这门课,就必须帮助他们进行审美体验,让他们从中获得愉悦,充分体验艺术的乐趣,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在兴趣的驱使而非外在的压迫下自觉自愿地去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样其实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真谛。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当然会碰到很多的矛盾和问题。文中提到的三个矛盾是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矛盾。笔者的办法也很有限,仅供同仁们参考,也希望你们能提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3]尹少淳.从T形结构理解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