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我国在战国前即有绘制山水之举,本文主要介绍了山水画的特点,功能,以及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中国文化,山水画,特点,功能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战国前即有绘制山水之举,如杜预注《左传》:“禹之世,图画山川奇异。”但是此类作品均无实物可考,最早在已发现的汉魏壁画中,山水也仅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真正从人物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的山水画出现在东晋,与其同期兴盛的还有山水诗。此种发展状况与魏晋玄学关系甚密。关于魏晋,宗白华有相关论述如下: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于是在这个时期儒家的独尊地位动摇即导致了作为魏晋时代主流思潮的玄学的兴起。玄学是以“人的觉醒”为主要特征的,对汉代封建礼教和迷信做出的反抗,提倡个人自由,放浪形骸。玄学以人格理想为最高追求,注重直观领悟,淡泊宁静,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哲学思潮波及了当时的文学、艺术、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甚至生活习俗和人生态度,成为了当时整个时代的精神与风尚。士大夫由汉时的急功近利,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到魏晋追求独立人格,超脱精神的自觉心态。玄学的兴起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甚至也可以说玄学的风行实际上就是老庄道学的风行。老庄思想的核心即是:物我一体,心与自然合而为一。这也是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道学的起因即“道法自然”,因此道家热衷于山林,玄学家便也热衷于山林,他们为摆脱俗世的羁绊,将山林看作安身的乐土。也因此在这种“走向山林”的热潮中,表现山林与归隐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问世了,那就是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兴起。
真正欣赏意义上的山水画由晋朝兴起,唐初有了大的发展,盛唐突变,中唐出现水墨山水,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发展成熟,逐渐占领中国画的主流地位。
山水画在逐渐发展与完善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青绿山水、界画以及占有主流地位的真正审美意义上的文人画。
山水画的特点
借物写心
在山水画自立之始的魏晋,文人们完成了一个从积极参与到随遇达观,从拘于礼法到任游自然,从入世的失落到出世的逍遥的极大的转变过程。因此,文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出自他们笔下的山水画也带有同样的精神色彩应时而生。虽道家思想讲究“师法自然”,但中国山水画却并非是对实景的机械描绘,它不似真山水,却胜过真山水,因为它的创作过程并非对坐写生,而是“丘壑内营”,在游山之后,还有一个在创作之前的“存想”的过程,即是画家与山林与天地融为一体的过程,经过了这个步骤,才能真正做到“物为我用”。对于山水画家来说,这个“意”并非脱离客观世界或超脱于俗世的主观世界,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标准来处理自然美时,他所必须从属的本人的情思。
山水画的功能
关于早期的山水画,《历代名画记》卷四所载《吴王赵夫人》条下:“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者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等等。可见,当时的山水画出现之始其实亦有军事上实用的地图之功效。还有王微《叙画》中提及的“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之用。不过此时的山水画都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画。
当然山水画的功能亦非《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成教化,助人伦”。因为山水画的思想基础在避世的老庄哲学,后又直接与禅宗有关。山水画是“我”的艺术,山水画家走的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的路线,创作的始终都贯穿着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因此山水画不论是创作还是欣赏的过程都是一个精神的升华过程。
畅神
关于山水画的功能,最早期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关于此即提到了“畅神而已。”山水画家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观察自然,并以这个标准在大自然中寻味美的迹象。山水画有别于人物画,张彦远评其可“怡悦情性”,也是同一个意思。
自娱写心
即“文人戏墨”,学不为己,自娱而已。古代山水画家多有此说,李成的“弄笔自适”,宗炳的“卧游”和郭熙的“坐穷”,以及苏轼的“画以适意”,均有此意。山水画的出现中本有社会环境混乱之因素,原欲入世的士大夫,皆因乱世而不得志,于是从入世的失落转而向求山水间的逍遥和达观的宁静。倪瓒便有山水画“写胸中逸气”之说。因此作山水画也便成了山水画家自娱、抒情写心或扬志的过程。
修身养性
作山水画,要求作者必是品德高尚之人,即画品如人品。人格修养,也是国画创作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更是国画的最终目标或最境界。所以国画作品的优劣,往往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画家的品格。山水画也是如此,因为山水画即是“我”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是画家将自己的人格移入作品之中达到物为我用,天人合一的过程。
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虚静
所谓虚静,即是心境的绝对澄澈、明净,不为外界所累,以这种虚怀若谷的安静、从容的心态去观察和体味自然。就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或者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这种“虚静”式的审美心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十分典型的重要意义,在山水画的审美中也占有相当重的比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也是一种画家的神、心、情与笔、墨、纸、砚的交汇,绝在瞬时的“写意”,贵在流露“静气”。
总而言之,山水画的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葩,因为它借绘画折射出了中国的传统美学、哲学思想以及复杂的民族审美观和思想感情。因此山水画不论是创作学习过程,还是欣赏过程都是修身养性的绝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