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源阁历史探讨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20-08-17 10:05 热度:

 

  文源阁原位于圆明园内西北部,于乾隆时期修建,是清代的皇家藏书楼之一,内部贮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无论是从外部的建筑构造,还是从内部的文献典籍来看,它都是中国古代图书档案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现今,此处只剩下一丛荒草与几堆碎石,全然不复当年皇家藏书楼的气派,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通过一些文献和档案,依稀可以恢复出文源阁的建筑历史及景观样貌,以供后人凭吊及反思。

圆明园文源阁历史探讨

  一、“四库七阁”的形成

  清朝中期,随着政权渐趋稳定,国力日益富强,清政府开始加强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遂展开了大规模的文献典籍搜集整理工作。这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圣朝的文治之功;另一方面是为了统一思想,清除异端邪说,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在乾隆时期编纂完成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综合性丛书《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62岁高龄的爱新觉罗·弘历批准开馆修撰《四库全书》,并由于敏中等人任正总裁,纪昀等人为总纂官,主持编纂。但天下文献典籍浩如烟海,编修工作需经年累月方能完成。“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购。”[1]1212于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皇帝又下令修筑四座皇家藏书楼———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今河北承德)文津阁、盛京(今辽宁沈阳)文溯阁,预备盛放日后修成的《四库全书》。这四座藏书楼均位于北方的皇宫或行宫中,故被称为“内廷四阁”或“北四阁”,主要供皇室查阅使用。乾隆四十年(1775)夏,热河文津阁最先竣工,圆明园文源阁稍晚一些落成。次年,大内的文渊阁也修建完工。而此时《四库全书》正在如火如荼地编纂中,完成尚需数年,阁中一时无书可藏。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仿四库书函之式,装潢《古今图书集成》全部,庋加排列”[2]899,贮藏在已建成的三阁当中。北四阁中的最后一座文阁,则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才动工,次年完成。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份《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共计36000余册,79000多卷,分装成6144函,于次年全部入贮紫禁城文渊阁。同时乾隆皇帝又谕旨曰:“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着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3]538-539因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均地处江南,故称之为“南三阁”。第二份《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一月完成,送往文溯阁贮藏。而第三份大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底完成,送往圆明园文源阁贮藏。又一年后第四份完成,入贮文津阁。而南三阁的三份则是同批一起抄送校对,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复勘完成后,发往三阁贮藏[4]143-151,158-164。至此,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四库七阁”便形成了。

  二、文源阁的建筑景观

  文源阁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内,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上下各六楹,阁西为柳浪闻莺。”[5]1359可知文源阁在“圆明园四十景”的“水木明瑟”北侧,“柳浪闻莺”东侧。在雍正时期,文源阁处原是一座四方重檐大亭,内有雍正御书“四达亭”牌匾,四面八字板墙隔断上有郎世宁所绘的西洋画[6]1193-1194。乾隆四十年(1775)在四达亭的基础之上略为修葺,建成文源阁藏书楼。当时七座藏书楼的建造均是依照浙江宁波天一阁的样式。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末年,由明代前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藏书七万余卷。至清乾隆时期,二百年间,天一阁从未发生大的火灾事故,书籍保存完好。在《四库全书》征书之时,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精心挑选了638本珍本古籍送呈给朝廷,其中大部分都是清代以前文人的著作。乾隆皇帝大悦,特赏赐其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以示嘉奖,同时还诏令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宁波了解天一阁的详细建筑构造和藏书之法,以仿其制式营造皇家藏书楼[1]1030-1031。文源阁自然也是以天一阁的样式为基础所修建,但因为皇家的藏书量远比天一阁要大,清代的工匠们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造,既吸纳了天一阁的巧妙构造,又保留了皇家风格。从外观上看,文源阁只有上下两层,但其内部,却于两层之间腰檐的部位开辟出一个夹层用以藏书,因而形成了上、中、下三层结构,节省物料的同时,也更充分地利用了空间。文源阁正面为六开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并且在传统的阴阳五行当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象征着水,可以克火,故为之“六”。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每座殿宇的间数一般均为单数,“六”不合规制。于是在五间的基础之上,于西侧再添设一个楼梯间,横广约为半间,以符合“六成”之义,又不违礼法。阁楼的东、西、北三面均为水磨石缝砖墙,只有南面使用了木制门窗,为的是尽量减少火灾的隐患。廊柱门窗的漆饰彩绘均采用冷色调,以青绿色为主,风格清丽。屋顶采用单檐歇山式,而南面的腰檐则为九檩楼房式,上覆黑色琉璃瓦,檐头镶以绿琉璃瓦边。黑色在五行当中象征着水,用之也是为了克火。阁楼正面悬挂有一块“文源阁”黑漆铜字匾,阁楼内则有“汲古观澜”匾以及三幅楹联,皆乾隆皇帝御书。文源阁四周有水渠环绕,流水汇于阁前的曲池之中,可作防火防盗之用。池中立有一太湖石,高约六七米,乾隆赐名为“玲峰”。此石产自北京西南郊的房山,周身有84孔,玲珑剔透,风吹而鸣,四周镌刻有君臣的诗赋。乾隆皇帝在《御制再作玲峰歌》中称赞它“体大器博复玲珑,八十一穴过尤远”[5]1361,即是说它胜过了北宋米芾润州(今江苏镇江)宝晋斋中的那块拥有81个孔洞的“皇山石”。它甚至可以与颐和园(当时叫清漪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相媲美。此外,在文源阁的东侧还有一御碑亭,亭内的石碑上刊刻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文源阁记》:“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仿其制为之,名曰‘文源阁’,而为之记曰:‘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5]1360记录了文源阁修建的因由以及“文源”之名的含义。在水池的南侧有一大片太湖石堆砌起的假山,在假山之上的西侧建有一四方亭,名曰“趣亭”,亭上有乾隆御书的匾额。东侧假山上与其相对的地方筑有一平台,平台上竖有乾隆御书“月台”二字的石碑。假山上的趣亭、月台都是仿照热河文津阁的园林样式所修建。假山再向南便是文源阁的南门,三开间,卷棚歇山式。门前有一石券桥跨于水渠之上。整座文源阁外观古朴典雅,风格宁静肃穆,与周边园林的湖光山色完美地融于一体,是建筑与环境、文化相结合的绝佳典范。清朝皇帝大都不喜欢住在皇宫里,在文源阁落成后,乾隆皇帝常来此休憩观书,吟咏题诗,因而文源阁也是他光顾次数最多的一座藏书阁。

  三、文源阁的毁坏

  乾隆之后,清政府日益腐朽,统治日渐衰微,内忧外患频起,皇帝也无暇顾及诸多藏书。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占领圆明园。在这座“万园之园”中疯狂掠夺两日后,又放起大火,三日不绝。文源阁也未能幸免,它与其中的上万卷藏书统统在这场大火中化成了灰烬,仅有极少量残本流散于民间海外,逃脱一劫。从文源阁告竣到《四库全书》送藏再到被大火焚毁,这座皇家藏书楼前后存世仅85年,但劫难并没有结束。英法联军抢夺烧掠之后,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文源阁处只剩下假山、玲峰石和文源阁记石碑留存。之后,虽有过几次重修圆明园的提议,但都不了了之。圆明园日渐荒芜,管理渐疏,园内仅存的几处建筑和其他残阁断垣,也遭到土匪、军阀、官僚、奸商的肆意破坏和盗窃。1919年10月,时任直鲁豫巡阅使的军阀曹锟,派军队强行从文源阁掠走太湖石十余车,拉至西直门装上火车,运至保定的私人园林“城南公园”内砌成假山,以作观赏[7]776-778。之后园林几经变迁,现今成为保定市动物园。而当年由文源阁运来的太湖石所砌成的假山,则成了动物园里的猴山和鹰山。文源阁前的玲峰石在民国初年尚且伫立在原地,但之后也遭到人为毁坏,变成了一堆散落的碎石。而文源阁记石碑相对幸运一些,虽然上边刻的文字多已漶灭,但石碑未被损毁,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现圆明园内的文源阁遗址已被围栏围护了起来,里边只剩下残存的阁基和一些残破的诗文碑刻,破败苍凉。

  四、文源阁历史的反思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教训;“发展才能强大”,这是历史给予我们最光明的启示。中华文化固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文化力量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长久地传承下去,就必然要有发达的经济、稳定的政治、团结的人民作为保障,否则就只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中衰落消亡。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战争才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敌人,它的破坏性是巨大并且不可挽回的。在野蛮的战争面前,承载着人类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在瞬间灰飞烟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片散落于荒草丛中的断壁残垣永远值得我们去驻足瞻望,悼念反思,并时刻铭记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清实录:第二〇册[M].中华书局,1986.

  [2]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六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清实录:第二三册[M].中华书局,1986.

  [4]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下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上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圆明园文源阁历史探讨》来源:《兰台世界》,作者:靳杰一

文章标题:圆明园文源阁历史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4354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