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府兵制是建立在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之上,而授田制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性,所谓均田其实并不均匀。更何况,唐初的这种制度是建立在少量人口的基础上,唐建立后,又经过十年的战争,到公元前628年全国得到统一,在这段时间中,隋末的战乱,经济的崩溃和唐初的战乱是人口大幅度下降。
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强大的朝代,然而就在这强大﹑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其军事制度府兵制的实施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实施的前期它符合了历史和社会的要求,但是后期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府无兵可供的局面。人口的大量增加,制度的不符实际,它只能破产。它不仅欺骗了唐人民,也导致唐政府不得不另寻出路。
关键词:表论文,唐代人口,府兵制度,破产
1.府兵制度的建立
府兵制度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它创立于西魏,在北周﹑隋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袭隋制,李渊父子建立唐政权后,为解决统一战争的兵源和粮食问题,急于谋求恢复耕战双顾的府兵制度,开始任命元从功臣和招降军将为卫大将军﹑将军,设置军府其制度完全沿袭隋制,把府兵制度推到了极盛。直到唐玄宗八年府兵制宣告破产。它从极盛到破产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朝,共在这一百多年中它经历了曲折的前进道路。
2. 府兵制的发展
唐朝建立以后,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建立在不足三百万人户基础之上的均田制与租拥调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生产得以逐渐恢复,人口也有了增加。但是在土地分配不均匀的情况下,每户又要承担相应的租拥调,即使唐初的租拥调相对较轻,但是分摊在受田不均的农民身上就沉重的多了。并且随着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唐朝的人口也在逐年稳步上升。如:公元705年中宗继位时,户口由唐初的300万户增至600多万户,人口发展到3700多万。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户为380万,到公元705年,即中宗神龙元年户达6156141,人口为3714万【6】。到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人口增长到4543万,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人口达到4891万。“开元十四年载:五月葵卯,户部进计帐今年管户七百六万九千五百六十五,管口四千一百四十一万九千七百一十二。开元二十年载:其年户部计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天宝元年载:其年天下郡府三百六十二,县一千五百二十八,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部进计帐今年管户八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三,口四千八百九十万九千八百。”【7】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唐初到天宝年间,人口呈成倍增加的现象,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唐初的一些政策作用,是对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其中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虽然,大量人口的增加有利于政府财政——人头税的增加。但是,人民的租拥调负担并没有减轻,在大量人口增加的同时,而土地却没有增加,尤其是政府手中的土地在以前授田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减少,更就有可能出现在有限的土地内授田的严重不足,实际上人民的负担却更严重了。
我们前面提到,府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府兵征行时,除重兵器与战马由封建国家供给外,其他均应自筹,这也就是说府兵在征行时自备弓矢衣粮,不由封建国家供给。全部军用物资府兵个人自备的资财主要是随七事及粮食,七事应指服、被、资、物、张箭、鞍具、器仗等七件事物。在唐人口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府兵还要承担如此多的自备物资。唐朝从建立到政权的巩固,武功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府兵哪有时间去耕种,就那授田不足的几十亩地都有可能荒芜或租佃或兼并。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这些政策都是从维护统治出发的。完全以国家经费装备军队和供养军队,一般是困难的。隋朝运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城,遇到关中饥荒,隋文帝便成为“逐粮天子”。唐初关中地区仰给江淮之粟,水运常损十之七八,“斗钱运斗米”,人力、物力消耗很大,鉴于隋亡的教训,政府不可能征用大量的农民去做苦役,这种重担只有靠军队来完成,士兵变成了苦工,便多逃之规避。
3.府兵制的落破
虽然,唐的人口从唐初的三百万户到天宝年间的八百多万户,表面上看有利于农民府兵负担的减轻,有利于唐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我们进一步的看,唐代的人口的增加不是纯自然的增加,而是与唐政府的人口政策有关。唐初为了增加人口,采取措施招抚流散人口,允许外流人口归来后免役数年。据《新唐书·突厥转》记载,唐贞观四年一次就从突厥用金币赎回八万人口。此外,唐朝初期还强行少数民族内迁。唐高宗永徽五年,即公元654年,将辽东少数民族七万人强行迁入内地。公元668年,即唐总章元年,攻破高丽后强迁七十万户到内地。这些内迁的人口,虽然对唐初巩固边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要生存,就要占领一定的土地,并且还免除租庸调。特别是游牧民族的内迁,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去放牧。这就造成了人口压力,原先内地的农民土地被占领,本来就受田不足,现在更加不足,而租庸调一份未减,如若再遇自然灾害时,他们就无法生存。这些政策无意中加重了原先农民的负担,在他们生存不下去的时候便选择了逃亡或隐蔽,使政府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进行检括户口,从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丛生,府兵制走上了破产的末路。
唐朝为了控制人口逃亡,摸清人口底数,增加租庸调的收入,建立了完备的户口后登记和检查制度,严格进行户口登记,还多次派出检户使到各地检括户口,据《旧唐书·宇文融传》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一次就检括户口八十余万,这说明户口逃亡或规避的现象严重,也说明了唐统治者对逃户控制的放松,这对于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总之,唐代府兵制的破产不是一日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流产的。在唐人口大量增加,受天不足的情况下,唐政府还在大量搜刮财物“其时钱谷三司,唯务割剥,回残剩余,各且万端,府藏虽丰,闾阎困矣。”【18】除对外征战频繁以外,对内则究奢极欲,广费民力、民财。从这些政策出发,虽然唐的人口在大量增加,但在受田不足并负担沉重时,也意味着逃亡人口增多。不抑兼并,府无兵可供,政无人实行府兵制的破产也就是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