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是很多人的一种爱好,每个人追求的电影风格也不一样,一些优秀的电影也会获奖,那么怎么才算一个优秀的作品呢?一些专家也对此进行过研究,本文是一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中文电影名英译简析及翻译方法。
摘 要: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开始立足于世界电影的舞台,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一个好的电影名,电影名是整部电影的精华和浓缩,所以,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电影作品来分析电影名英译的技巧及策略。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中文电影,英译,翻译方法
引言
语言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核心是译文要与源文本对等,强调字对字的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码和文字堆砌,在此背后要考虑众多因素;而功能学派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是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具有目的性,所以翻译也具有目的性,如果只是将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就不能达到真正的翻译效果。
尤其是颇具文艺气息的电影片名,想要翻译好并非易事,因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不相同,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所以很多电影名翻译就存在不可译性,无论怎样翻译都无法达到源语言的意境,最后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意义损失,尤其是中国的一些电影名,意境深远,而英译后读起来会发现与原作意境相差甚远。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根据曹禺的《雷雨》改编而成,其电影名来自于一首古诗,这部电影穿插了乱伦、无奈、背叛、阴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是参加奥斯卡时被翻译为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完全与电影本身的名字意义不同,缺少诗词的意境,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中文电影作品名翻译来阐释翻译技巧。
一、理论原则
目的和功能才是应用翻译的依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Nord,1992: 39)诺德给翻译下的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Nord,1991: 28)所以与传统的翻译方法相比,目的论有更明显的优势,对于电影名这种应用类的翻译,讲究实用性,它面向现实世界,以传达信息和施加自身影响为主。
二、中文电影名翻译的特点
(一)灵活性
电影名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要求用最简短的标题传递出最重要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电影名的翻译是非程式化的翻译,是机器难以完成的,因为它们属于情感型文本,翻译的意图不同,翻译语言的运用就不同,甚至与原作者的理解会产生较大出入,这种意图并不是作者赋予的,而是译者的解读,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视角,他们背后所支撑的不同阅历及文化层次等等,会让他们对电影名的翻译有不同的理解,而往往不同的理解会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更多与目的语国家受众有联系的事物。比如《色戒》上映时,其英文译名Lust, Caution就引起了巨大争议,很多人认为“戒”也有可能指的是故事中出现的那枚鸽子蛋钻戒,所以单纯的直译会丧失故事本身的内涵,译为Lust or Love会更好,其实翻译没有对错,站在不同的目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答案。
(二)主流性
电影名翻译过后是否吸引人取决于能否被目的语大众所接受,是否符合主流文化思想,一些剑走偏锋的翻译不但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会事倍功半,最后往往以失败而收场,《霸王别姬》在国外上映时被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这是参照海明威的小说A Farewell to Arms而来,因为外国读者对于海明威非常熟悉,所以采用这样的翻译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按照英语的翻译再回译过来就变成了“再见了,我的小老婆”,中国观众很难接受,但是这样的翻译达到了最终目的,再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被翻译为Pandora's Box,并没有遵从异化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从西方文化出发,寻求中西方文化上的对应,很多人持有不同看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翻译依旧在国际电影的舞台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三)时代性
中文电影名翻译在很多时候想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就要符合一个时代的特征,有一定的时代标签,让观众看到某个名字就能联想到某一特定历史环境背景下的故事,有很强的代表性,比如《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英文翻译为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到片名就知道描述的是1949年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段历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甲午风云》英文译名为The Naval Battle of 1894,也是对甲午战争的直观体现,“1894”这一年份会让观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联想,一下就被拉到了清朝末期。
(四)艺术性
电影名翻译时大多都想突出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模式,力图运用独创性的语言来展现自身特点。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在片名翻译中巧妙的使用修辞手段是艺术表现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修辞手法是语言艺术的重要载体,可以使片名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片名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对比、讽刺等。每种修辞手段都展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电影《东邪西毒》被译为Ashes of Time-时间的灰烬,使用了比喻这一手法,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原来的片名文艺了不少。不管是英雄还是弱者,都会在时间里湮灭,化作灰烬。
(五)文化性
中文电影名的英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有些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会采用归化的方式,力图从目的语国家受众的视角出发,翻译出更符合他们文化语境的内容,而有些中文电影则会采取异化手法进行英译,这也是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力方式,也是希望目的语国家了解更多源语国家的文化特色,带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例如香港电影《无间道》,原片名取自《涅磐经》第十九卷:“大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 而其英文片名为Infernal Affairs充分体现出了影片所蕴含的佛教文化。 三、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的选择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的。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电影名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方法,朱光潜认为“直译”就是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b:362)也就是说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基本保持原句的句法和修辞特点,不能有过多的赘述和扩展,直接将电影名的意思译出。它的作用是尽量减少了语意流失,最大程度的再现了电影片名的文化和魅力,例如《红高粱》英译为Red Sorghum,《天下无贼》的英文翻译为A World Without Thieves,《夜宴》被译为The Banquet,都采取了直译的方法,简单明了,抓住了电影的中心思想。
(二)意译
意译相对自由,只要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不需要保留原有的修辞和句式,由于汉英语言之间存在文化,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很多时候无法做到直译,如果一味采用直译,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文化冲突,这时就必须采用意译的方式,在上文曾提到《东邪西毒》被译为Ashes of Time,《英雄本色》被译为A Better Tomorrow,《甲方乙方》翻译为Dream Factory,都意译的非常到位。
(三)音译
音译是根据汉语词的读音巧妙地译为英语的对应词,音译出来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中华民族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那些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怀有很高的敬仰之情,所以以这些伟人为名的电影采用音译,可以让更多的子孙后代铭记历史,例如《林则徐》英译为Lin Zexu, 《毛泽东》译为Mao Zedong,《周恩来》被译为Zhou Enlai都采用了音译的方式。
四、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一)文化背景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认知,中西的文化差异,致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存在不同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不仅在语言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在语言使用中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汉语是非逻辑性的语言,而英语是逻辑性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要消除文化障碍,实现翻译的本地化本土化才是最终目的。中华民族强调“意与境混”,所以其语言表达人文色彩很浓,具有一种超越现实,虚实不定的朦胧;而西方传统哲学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主张“主客分离”,偏重理性,突出个性,所以就出现了英语表达客观、简约的风格,语言上追求自然理性之美,行文用字忌讳重复堆砌。
(二)知识层次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知识水平,此时使用合适的译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层次的人会使用不同的社会语言,这同样也是区别身份的一个显著标志,但是在进行翻译行为的过程中,不能只顾身份,而忘记以目的为本,有时专业性的术语或者晦涩难懂的翻译无法得到观众的共鸣,只会引起某一特定人群的关注,而电影是大众娱乐,不考虑各个知识文化层次观众的接受能力,就会在电影名上失去不少潜在观众。
(三)预期目标
在从事任何翻译之前,都要对目的语受众进行预期设想,设想以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译品是否难以理解等等。同样要根据受众的反应及时作出适当的翻译调整,但是往往运用目的论进行的翻译并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检验往往是滞后的,所以翻译的好坏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来验证。
五、结语
电影名英译的过程就是再创作和再现的过程,无法照搬照抄固有模式,其中有很多片名都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要想使其产生良好的翻译效果并非易事,只有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了解不同受众的需求,了解电影名要给外国观众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的译作才更容易被目的语国家的受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4]陆海霞.论电影片名翻译的中西文化差异[J].电影文学,2012(17).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陕西教育》(高教)属于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是为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及中等职业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发表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各类原创性的学术理论、 成果综述、评职、晋级等方面提供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