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副高职称评定范文华语电影的“本土”文化认同

所属栏目:导演论文 发布日期:2015-08-10 13:59 热度:

  电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项目,同时,电影也是一种艺术。很多人对电影的追求不同,有的人喜欢大陆片,有的人喜欢欧美片,也有的喜欢港台片。那么这些电影的差别在哪呢?本文就从华语电影的“本土”文化认同展开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河北省副高职称评定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电影创作的深化,许多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人选择北上拍合拍片,这就出现了台湾和香港的电影人想要保持本土的文化,又要获得内地观众认同的现状。本文分析了香港电影人在合拍的过程中所要表达的重返主流文化的思想和台湾电影人在合拍片中的地域、空间模糊化的现状,探讨了目前合拍片中存在的问题,即合拍电影本土文化的认同问题,为内地及港台地区的合拍片在文化融合和认同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华语电影,本土文化,认同

  随着中国内地电影的繁荣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香港和台湾的导演和演员选择前往内地拍摄合拍电影,另外一些香港和台湾电影制作人仍然选择留在本土进行电影的拍摄,这就引发了究竟该不该北上拍电影的热议。这一幕恰巧在20世纪90年代也同样发生在内地影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究竟要不要坚守“本土”文化?这两件事其实都是文化认同危机所引发的,今日香港和台湾电影人的焦虑就是20世纪内地电影人的缩影。本文对华语电影中的本土文化认同进行探讨,分析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对于类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香港电影的文化认同感

  香港由于其特殊性,存在很多的移民,并且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移民的下一代已经逐步成长起来,并形成了香港特有的文化,香港的电影中也反映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开始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情怀。“飞地”成为香港电影的文化标签,20世纪香港经济飞速发展,逐步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因此,电影产业也繁荣发展,香港电影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文化,对外来的文化进行包容和整合,这种状态让香港本土的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和融合。

  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更多的电影人选择了北上拍合拍片,以陈可辛为代表的大批香港电影人选择与内地公司进行合作,香港和内地逐步进入了“后合拍片时代”,成立了双方合作的公司,合拍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在很多合拍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香港电影人的本土情怀和创作上的地域意识。

  合拍片大规模发展的分水岭是2009年,《十月围城》是合拍片中的优秀代表作,故事发生在香港,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影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北上的香港电影人返回国家主流中心的重要一步。而在随后的合拍片《花木兰》中,香港导演马楚成拍摄了塞外草原宏大的战争场景,结局中的“朝见天子”展现了中央王朝的儒家文化。展现中央王权,在许多合拍片中都得到了体现,著名香港导演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场面波澜壮阔,但是都是围绕着唐朝的中央王权展开的,影片多次呈现了唐朝中央集权的内部文化以及唐朝中多种文化的融合,胡人和来自西域的使者、文化在电影中多次展现,特别是中央文化中的西域文化;而徐克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龙门飞甲》中,作为上一部电影《龙门客栈》的续集,《龙门飞甲》发生的地点选择了中央王朝与塞外的分界点,故事的角色设定上还包括外族的鞑靼人和中原王权的人,故事的结尾更是让中原的剑客以及鞑靼人返回王宫,影片的结尾更是展现了紫禁城的波澜壮阔,影片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导演重返国家中心的意思。这些合拍片,都尽最大的努力将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融合起来,采用交错的时空和地域,在电影中表达香港电影人希望得到中央文化的认同,原有的香港电影文化标签逐步改变。

  在合拍片中,香港电影人在现代片中多次展现内地的景观,故事可能以内地作为发生的背景,而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与香港有关,香港的本土身份逐步被重新界定。陈可辛是最为成功的北上电影人之一,他的作品大量展现了内地的景观,在《如果・爱》中,我们已经不能非常明确地指出故事的发生地以及它的文化属性。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国合伙人》中,更是以中国内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热作为故事的发生背景,影片反映了那个年代内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对出国的渴望和茫然,在故事的叙述中将主人公的个人奋斗与国家社会的变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力图展现中国内地经济的崛起以及让两岸观众的情感实现共鸣。

  一些香港电影人也对这种北上过程中的香港身份有着忧虑,在香港导演杜琪峰的作品《蝴蝶飞》中,开始呈现跨地域的文化冲突。片中,李冰冰饰演了具有北方口音的内地演员,香港演员黄又南说着内地对香港印象最深的TVB普通话,周渝民饰演了一个台湾人,作为三种文化代表的三个人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在这爱情之外,导演也表达了对于北上过程中香港文化身份的怀疑以及对本土文化的焦虑。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合拍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在杜琪峰2011年的作品《单身男女》中,高圆圆饰演了一个来自内地在香港工作的女孩,遇见了金融才俊张申然(古天乐饰)和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方启宏(吴彦祖饰),三个人之间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故事,而高圆圆的身份设定很有趣,她的前男友与她来香港后抛弃她与香港人结婚生子,这反映了当时内地人来香港工作的潮流,而故事发生的地点没有局限在香港,在影片的结尾高潮处,导演的镜头转到了苏州,张申然在建筑大楼的求爱和方启宏的求婚都发生在苏州。无论是《单身男女1》还是《单身男女2》,高圆圆无论选择张申然还是方启宏,最后的结局都是横跨两地之恋的圆满结局。杜琪峰在他的《毒战》中更是展现了两地联手缉毒,大笔墨地表述了内地公安,拍摄的景观跨越的幅度更是从粤江到津海,这种地域空间的转换和交错表明了导演对于香港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

  香港导演彭浩的系列电影《春娇与志明》和《志明与春娇2》中,将电影的景观多次切换到内地,对跨越两地的爱情更是有诸多的表述。在第二部中两位主角身边都有了新的伴侣:内地的空姐和成熟的商人,对于两个香港本土的主角,开始或结束这两段跨越了两地的爱情,或许两人才能认清彼此的真爱,内地优于香港的条件是对两人爱情的考验,只有认清了这些事实,或许才能认清香港的本土文化。

  纵观这些年的合拍片,香港电影人一直在探讨香港本土文化的身份标签,他们或是对此表示了忧虑,或是在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是他们普遍表达了重返国家主流文化的意思,香港的本土文化标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   二、台湾电影的文化认同感

  台湾电影虽然没有香港电影市场繁荣,但是台湾电影人近些年也不断地发展本土电影,并且也开始与内地合作,开启了台湾和内地的合拍片时代。与香港不同,台湾电影更加强调本土的情怀,强调本土电影的文化身份。

  在拍摄的景观方面,台湾合拍电影跨越的空间没有香港电影那么广阔,更多地选择在内地场景完成故事的叙述,化解矛盾和冲突。在合拍片《星空》中,电影的格调是台湾电影一贯所擅长的小清新的风格,表现的是青春成长的主题,主人公之间是纯纯的少年之恋,故事冲突的背景发生在台湾,而最后结局冲突的地点发生在内地。电影重要的景观之一就是乡土景观,这是台湾电影所喜欢的乡土文化和情结,是一部带有浓厚台湾电影色彩的合拍片。

  一直以来,台湾北上电影不同于香港北上电影,台湾电影或者将时空进行模糊化,将北上的情感与电影融合的创作积极性一开始不是很高。电影《LOVE》表达了钮承泽的寻乡之情,讲述的是北京姑娘与两个台湾商人的爱情纠葛,电影情节以及角色的设置,表现出了台湾电影人认为处于主流的位置。朱延平的《刺陵》则是将故事的背景搬到了西域沙漠,没有明确时间和地点的交代,文化的不明朗让台湾合拍片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也使得台湾合拍片的口碑没有香港合拍片的高,很多影评人觉得故事混乱,表达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刻。

  一些台湾本土文化浓重的电影更是不能融入内地电影文化中,如《鸡排英雄》因其台湾式的对白和极其浓厚的本土文化,使得这部在台湾获得超高口碑的电影在内地遇冷;而魏德圣筹备12年的《赛德克・巴莱》虽然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电影奖,但是在内地上映以后,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电影本身的拍摄手法,并没有得到内地观众的认同,上映不久后就下映,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反响;台湾的热门电视剧改编而成的电影《痞子英雄》系列,因为政治的敏感性,将地域空间进行了虚构,反而让观众失去了真实感,自然不能赢得观众的口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电影人在北上的道路中还处于摸索阶段,不能将台湾的本土文化与内地的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影片中的景观和情感还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如何在北上拍合拍片的过程中保持本土的文化情怀,台湾还处于探索状态,还没有找到自身的定位。

  三、合拍片的未来发展

  北上与内地电影人进行合拍已经成为香港和台湾电影人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合拍片的过程中应对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内地及港台地区电影人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要克服演员口音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呈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问题。

  (一)解决电影中的口音问题

  在合拍片的进程中,北上拍电影的香港和台湾电影演员都带有浓重的港台口音,这已经成为影响合拍片质量的重要因素。如在《分手合约》中,白百合是北方姑娘,因此其口音是纯正的北方口音,而与她对戏的彭于晏则一口台湾腔,两个人在演戏的过程中,口音的差异让观众不能入戏,再加上整部电影中其他角色的内地和台湾演员的混搭,让整个电影看起来让人容易产生错位感,完全没有了空间感;号称大制作的合拍片《花漾》,虽然在地域上对其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而照顾内地观众的需要对里面的同性情节进行了删改,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依然设立在一座外岛之上,电影中充满了台语味道的国语,让观众觉得电影的文化属性并不鲜明,反而打上了不伦不类的标签,自然不能获得好评,其本身所要表达的艺术价值观众也不能理解。

  电影中的口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合拍片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老一辈电影人的做法,侯孝贤在拍摄《悲情城市》中,因为梁朝伟的口音问题将其角色改为哑巴,巧妙地解决了口音问题,同时也更好地反映了冷战后的台湾现状。因此,在合拍片的拍摄中,电影人应抱着严谨的态度,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采取追求本土化的文化,才能创作出精良的电影。

  (二)多元文化中的华语文化身份

  北上的合拍片中,许多电影人都开始尝试在空间上进行交错和融合,但是以多元文化融合最好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合拍片在文化主体的认同以及核心价值观上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

  话语文化对于空间和景观的融合还处于一个文化的表层阶段,只能是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真正的融合更多的是突破了地域文化、民族和价值观的融合。目前合拍片的文化空间还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如《催眠大师》,作为一部合拍悬疑电影,电影对于莫文蔚的身世之谜只是说到了香港,而其他则虚构了很多的地方,如风城、南都等不存在的地名,使得整个故事的起点缺乏了真实性,同时也不利于其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观众总会觉得缺乏一点真实感。在这一点上好莱坞的电影就做得十分出色,《源代码》不仅是一部悬疑电影,还表扬了阿富汗的美国士兵的贡献;《盗梦空间》在讲述多维空间的同时,映射了微软和苹果所缔造的数码科技帝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北上的合拍片开拓了华语电影的多文化发展,但是在空间叙事上的模糊定位,使得当前的华语电影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明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合拍片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分析了合拍片的空间塑造的现状,目前合拍片普遍存在对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三地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融合,在这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中,铸就了今日的华语电影。虽然目前对于电影中的本土文化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合拍片将不再是对景观和空间的刻意安排,华语电影将融合各地的文化,形成具有一套自己的空间体系和文化价值观的电影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亦水.跨域景观中的身份位置[J].港台电影,2014(05).

  [2] 杨远婴,丁宁.香港电影的北进想象――观看2007年度港产合拍片[J].当代电影,2008(03).

  [3] 张燕,董闽红.当前两岸三地合拍片的现状剖析与发展思考[J].电影新作,2013(07).

  [4] 何美.冲突 融合 共赢:内地香港合拍片30年[J].电影艺术,2008(01).

  电影类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时代影视》创刊于1998年12月,半月刊,每月发行量稳定在36万份以上。本刊致力于介绍和推广娱乐界当红偶像明星和演艺圈新锐时尚动向,从青少年关注的娱乐、休闲等各个侧面反映明星的工作、生活全貌。由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为青少年追星族、影视歌爱好者营造了一份与其偶像共有的天地。

文章标题:河北省副高职称评定范文华语电影的“本土”文化认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daoyan/2765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