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甲舞”顾名思义是以长甲为道具的舞蹈,这种表演形式具有宗教性,基于傣泰同属于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前提,“长甲舞”在我国孟连傣族地区与泰国得到青睐。两地的“长甲舞”经过纵向的历史流变,以及横向的文化影响,从而在外在与内在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本文在找准了两地“长甲舞”共性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对比它们在文化背景、动作特点、表演风格性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我国傣族“长甲舞”的发展提供广阔视野。
【关键词】长甲舞;泰国;孟连;共性;差异
一、孟连与泰国长甲舞概述
(一)孟连长甲舞文化背景 “长甲舞”是我国孟连傣族地区多彩民族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属于孟连宣抚司署礼仪乐舞的表演节目之一,金碧辉煌的外包装下蕴藏着浓厚的内涵意蕴。孟连傣族宣抚土司古乐的古典文集中有着相关记载,元代时期起,随着中原势力的扩张,且为了加强对边境民族的统治,设立了“土司”这一官职,被授封了这一官职的各地区少数民族的统领拥有了掌管地方民族的权力。届时,我国傣族孟连宣抚土司也由此政策建立起来。孟连宣抚土司将这些礼仪乐舞作为与中原文化及周边土司文化产生交流的乐舞形式,并以此来获得中原认同以及周边土司的认可。此外,据孟连宣抚土司礼仪乐舞队的老艺人口述,这些乐舞表演最初是为了祭拜中原皇帝所赐的官印,“官印”意味着该任地方管理者得到了中原统治者的认可,通过乐舞祭拜官印这一活动来证明该管理者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由此可见,傣族“长甲舞”在土司统治时期被用于肃穆、庄严的祭祀、庆典场合,它的表演象征着权力。
(二)泰国长甲舞文化背景泰国“长甲舞”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流行于泰北清迈府一带的宫廷舞蹈。目前泰国舞蹈主要分为古典舞、民间舞两大类,属于民间舞类的“长甲舞”与玛拉舞、蜡烛舞、布廉舞等一道成为清迈府的常演舞蹈,散发出严谨的宫廷雅趣之味。从种种细节上看,泰国的“长甲舞”还保留有缅甸和柬埔寨的舞蹈元素。除此之外,从广义上说的“长甲舞”则指的是手戴长甲而舞的舞蹈,如泰南地区的民间舞蹈——“穆鲁娜”也属于“长甲舞” 的风格属性范畴,它因主要模拟鸟的形态而佩戴长甲,长甲指尖处由小珠子串。不过,它不属于宗教舞蹈,它表演的内容主要以民间故事为主,有时还会以讽刺幽默的形式来表现时事,伴有唱念,“穆鲁娜”由此成为逢年过节与民间辟邪消灾时受人们欢迎的形式之一。
二、孟连与泰国长甲舞的个性体现
虽然,“长甲舞”在我国孟连与泰国两地在傣泰两族纵横交错的关系中,折射出了某种同属性的特质,但是在文化因素不同的情况下,孟连与泰国的“长甲舞” 亦可呈现出千姿百态之貌,它在不同的民族审美、文化的引领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
(一)傣族“长甲舞”的特点 1. 孟连长甲舞表演的风格性(1)曲直柔曼传统傣族舞蹈按照其劳作方式、人种特点、地理环境划分,当属于农耕舞蹈文化类型。就其脚下动作来看,傣族人民在水稻文化常年劳作下,舞蹈时的步伐拖沓且沉稳,胯部松弛随动,加上有形似东北秧歌中的拔泥步一般的向后的小踢腿,表现出了傣族民风温厚、慵懒恣意。但“长甲舞”在表演时与传统傣族舞蹈不同,它在沉醉、优美的古乐《谢列卯》与《帕沙歪》中表演,多以莲步为移动步伐,表现出缓慢、沉稳的步调,呈现出平易宽和的气质。后来受到缅甸、柬埔寨舞蹈的影响,动作幅度稍有改变,多有跪地、半蹲、扭蹲等动作,但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佛像般的沉稳、端庄、祥和,具有如佛像一般包容万物的神韵、体态。而且,由于傣家人民生活的环境常年湿热,因此“长甲舞”的表演不会过于热烈、活泼,而是温婉、细腻、缓慢。(2)舞风简朴孟连地区的“长甲舞”最初由男性表演,傣族男性舞蹈时不像女性那般柔美、柔和,多了几分稳健、质朴,他们舞动时有着如大象悠闲漫步一般的 S 型摆动,造型姿态更没有女性那般妩媚、俏丽。因此,传统的孟连“长甲舞”的舞蹈画面是平和、淳朴的。(3)拧曲含蓄孟连傣族的“长甲舞”秉承着原始佛教教义所传达的朴实无华、苦修解脱的思想。在表演的过程中, “三道弯”的表现较为含蓄,这从南传佛教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可知。因此“长甲舞”作为宗教性乐舞应无如汉地佛“飞天”那般大幅度地扭摆胯部与腾跳拧转,鉴于缅甸乐舞与傣族乐舞的交汇,且同属于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因缘,“长甲舞”在表现莲步的过程中,应该身体略微前倾、腿部保持弯曲行走,以表现出佛像般的稳重、平和。另外,在佛教壁画的《孔雀公主》一图中,人首鸟身的孔雀公主的“三道弯”的造型十分含蓄,其中手臂的弯折幅度明显,除此之外,动作扭动幅度较小,这与民间所表演的孔雀舞有一定的差别。带有佛学思想的孔雀舞意在传达佛教美好的信念,以及对孔雀的美好圣洁表示敬仰与崇拜。因此,舞动时有身体上的克制以表现出孔雀公主脱俗出尘的气质。因此,孟连“长甲舞”同样作为传递佛教信仰的舞蹈,它的表演不应脱离佛教壁画的舞蹈形象所展现的气质和风格,它在傣族“三道弯”拧曲中以含蓄的表现传达出佛家思想的质朴、克制,将包容大地的佛像神态展现给傣族佛教的信徒们。
2. 孟连长甲舞的动作特点(1)体态端庄 “长甲舞”的宗教属性决定了它在表演时的仪态、动作,它的表演多为定点造型动作与莲步移动,而造型多为南传佛教的佛像形象,例如,单脚前点地直立,双手掌心面向观众,一手高举过头,另一只手紧贴胯部,双手同时弯肘;或是一只脚大拇指右点地,半蹲,双手掌心向前且手臂弯曲,一高一低各置身体两侧等动作,都是规范甚至板正的佛像造型复刻。由此可见,“长甲舞” 整体上通过简单的手部动作与身体构成造型,以模拟佛像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2)造型感强纵观傣族舞蹈的风貌可知,“三道弯”是傣族舞蹈的经典形态,由手臂、腿等身体部位的弯折、扭摆形成,幅度较大,上身的表达十分多元化,因而,傣族“长甲舞” 的表演有着很强的造型感。从傣族舞蹈的手部形态上看,内容也很丰富,有较强的造型性,常见的傣族手位有立掌、托掌、曲掌等,意象型的手型有嘴形、冠形、叶形等,配合上“顺边倒”、“三道弯”等姿态,构建出一幅幅具有傣家风情的舞蹈画卷。与泰国舞蹈相比,傣族舞蹈在指尖上的“造诣”远比不上泰国,泰国舞蹈与印度舞蹈相似,整体造型中的腰肢、躯干的幅度与变化不多,但指尖的艺术却十分讲究,因而傣族“长甲舞”与泰国 “长甲舞”的表现上,形成了不一样的着重点,傣族“长甲舞”更为注重身体与手部的和谐,而不像泰国“长甲舞” 对于手部表达那么锱铢必较。
(二)泰国长甲舞的特点 1. 泰国长甲舞的表演风格性泰国各部的“长甲舞”也在自己独特审美的要求下,形成了泰国各部本土风情浓厚的表演风格。(1)泰南的热情开放属于“长甲舞”风格属性的泰国南部民间舞蹈—— “诺拉”,它的表演风格充斥着开放、浪漫的泰南风情,它的表演除了有内涵丰富的手部语汇表现外,还有着泰韵符号的表演细节,从神韵到动作都体现出了活泼、热情的风格,例如:眼神灵活四处闪动、头部迅速摆动;女舞者手部通过掏绕、向外推来变换手势,而且,不论是行进还是后退,膝盖都会跟随音乐上下小幅度颤动,并在这一动律中变换手部动作。这一整套体系的表演结合具有浓厚泰国风情的本土歌曲,一同将泰国舞蹈的真善美与佛教智慧传达给观众。(2)泰北的平和、舒曼泰北的“长甲舞”是泰国的宫廷舞蹈,曾用于祭祀礼仪活动 , 现在流行于民间。泰北有着悠久的宫廷文化,因而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而且泰北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宜人,因而泰北“长甲舞”的表演风格受其影响,有着舒曼、平和的特点。泰北“长甲舞”由女性舞者进行表演,表演时要求身体下盘十分稳固,膝盖多处于半蹲状态,几乎没有上下大幅度的起伏,即使是单脚抬起的动作,另一条腿的膝盖仍要保持弯曲。而手上的动作变化跟随膝盖微弱的起伏带有一些气息的运用,表演过程中,手部变化十分缓慢、绵柔。泰北“长甲舞”的舞蹈几乎都使用宗教色彩浓厚的梵文音乐来配乐,因此,它的表演风格更显庄严,指尖的摆动受到音乐、民风的影响,亦是缓慢、稳重的。 2. 泰国长甲舞的动作特点(1)“手语”表情,自有深意泰国舞蹈以多下体半蹲、躯干弯折所构造的“三道弯” 为特点,具有雕塑性,与我国傣族舞蹈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泰国舞蹈深受印度舞蹈影响,因而比我国傣族“长甲舞”更要求手势规范。我国傣族“长甲舞”主要是借助手指窜动、手位切换配合手臂的舒展与身体“顺边倒” 等形态,由此形成每个方位、空间里的造型动作。而泰国则十分注重手指之间的捏造过程,通过手势的变化来传达情意。例如,属于泰国“长甲舞”风格范畴的“诺拉” 也手戴长甲而舞,它是泰南地区的舞蹈,被认为是泰国的古典舞。它的起源也受到了印度舞蹈文化以及柬埔寨舞蹈文化的影响。宫廷中的“诺拉”被称为“洛坤奈”,专供泰国皇亲国戚表演,传统“诺拉”只表演宗教经典与神话故事,受印度舞蹈影响,手势动作极为丰富,以手部的变换来传情达意,如“拈花手”、“扬掌”、“莲花手”等,每个手势都有其深层含义。以“莲花手”为例,在佛教文化中莲花象征着圣洁、美好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舞者手戴长甲,手心向外而五指并拢,两手腕靠拢,将佛学之智慧与真理以舞传情。
(2)严谨规范,技艺高超泰国南北两地的“长甲舞”受印度舞蹈与佛教文化的影响,舞蹈时更注重手部语汇的运用,由于不同的手势动作表示不同的含义,因此,在手部动作上颇有要求。例如,“长甲舞”中的合掌做礼拜的手势,并非双掌合十,而是除了大拇指并拢外,其余四指翘起;或是做类似我国傣族孔雀手的手势,但要求更为细微,舞者的大拇指需点在食指的第一指节处,形成孔雀头部的形状,其余三指用力张开且要翘。而下肢的动作单一却也谨慎规范,例如,简单的转圈动作以丁字位的站姿为主,留身转圈的同时脚位不能改变。除此之外,泰国北部宫廷的“长甲舞”主要与“蜡条舞”(烛光舞)结合进行表演,都是佛教仪式的乐舞,舞者手上除大拇指不戴长甲外,其余八个手指均戴上长约十厘米的金色长甲,同时双手的食指和中指需夹带一根点燃的蜡烛,舞者的脚步需要如中国戏曲中的“圆场步”一般的紧密,不过需要控制速度,因为手中蜡烛不能熄灭,所以行走时步伐要轻。
三、结语
综上,孟连与泰国的“长甲舞”虽有着相同的性质与风格属性以及相同的表演形式——长甲,但是它们各有千秋,在各自本土文化的浸染下,它们在不同方面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对于孟连“长甲舞”而言,它的个性之处在于造型感强——强调肢体与躯干的整体效果,表演时的状态给人以含蓄、端庄与质朴的感受。它在冥冥中受到中原王朝的规范、制约,逐渐演变成今天孟连当地所能看见的传统“长甲舞”;而泰国的“长甲舞”,其表演主要突出指尖的艺术表达,以千变万化的手势向观众传达美好的祝愿。围绕着长甲这一形式,衍生出了不少舞蹈类目,有的穿插在戏剧、舞剧中,还有的作为单独的舞蹈表演形式,以不同风情面貌向观众们展现了精彩纷呈的“长甲舞”。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 , 徐尔充 . 舞蹈艺术概论 [M]. 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2] 伊仑 , 唐立 , 郑静 . 中国云南孟连傣文古籍编目 [M]. 云南 :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0.
[3] 陆丽静 , 黄俊雅 . 关于泰国南部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穆鲁娜”的研究 [J]. 艺术科技 ,2014,27(08):9-10.
[4] 李梓伊 . 云南傣族南传佛教文化圈域内传统舞蹈形态研究 [D]. 云南艺术学院 ,2011.
[5] 李梓伊 . 云南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的形态嬗变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02):68-71.
[6] 黄小明 , 左静 . 泰国南部舞蹈“诺拉”的佛性色彩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3):78-82.
《傣族“长甲舞”的跨境对比与分析 ——以孟连与泰国为例》来源:《戏剧之家》,作者:林彦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