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是水果市场中的“重头戏”,但在栽培期间易受到多类病害的危害,导致西瓜植株的长势欠佳,果实品质下降,产量偏低。对此,需要合理应用防治技术,以利西瓜优质高产。
1主要病害概述
病害以疫病、枯萎病等为主。根据西瓜的生长特点,在开展病害防治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温度、湿度等因素,加强管控,营造良好的西瓜植株生长环境。
2西瓜疫病
2.1症状描述
西瓜发生疫病的概率较大,主要危害西瓜根茎部,严重时叶、蔓及果实受到一定程度侵染。根颈部染病初期呈现水渍状病斑,后逐步向外围扩散;叶片染病初期出现暗绿色的水渍状斑点,后续有持续扩大的变化趋势,转变为黄褐色病斑,若西瓜种植区域内的湿度较大,易加剧叶片的腐烂;茎部染病时,主要以暗绿色纺锤形凹陷症状为主,如影响范围大,有较大的枯死概率;果实染病时,有明显的凹陷现象,且呈现水渍状暗绿色,在短时间内快速向果实的其他部位蔓延。
2.2防治技术
2.2.1农业防治。西瓜种植区域要排水顺畅、通风条件良好,给西瓜植株提供优质的生长条件;多年种植田可以实施轮作换茬,以此改善土壤品质,减少病原菌的数量。2.2.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按照每隔7~10d喷1次的方式开展持续性的防治工作,通常需连续操作2~3次。条件允许的话尽量选择多种药物轮换使用,以免植株产生抗药性[1]。
3炭疽病
3.1症状描述
叶片是炭疽病的高发部位,还易危害茎蔓、叶柄及果实。不同部位的感染症状不同,叶片染病后,出现黑色病斑;茎蔓染病后,茎基部有较明显的黑褐色,自稳能力逐步下降,有猝倒的情况;叶柄染病后,出现水渍状黄褐色斑点,后颜色有明显的变化,以黑褐色为主,严重时患病植株枯死;果实染病后,出现褐色圆形斑以及龟裂现象,若环境湿度较大,将进一步加剧患病程度,形成粉红色黏状物,严重影响植株的长势。
3.2防治技术
3.2.1农业防治选择优质的抗病品种;栽种时合理控制密度,使植株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温度、湿度均合理,通风、光照条件良好等)中;实行轮作,改善土壤条件;加强水肥管理,重点施钾肥和有机肥。3.2.2药剂防治可选择7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20%施宝灵30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施3~4次[2]。
4西瓜枯萎病
4.1症状描述
西瓜苗期至结果期均易患枯萎病,各阶段的病症特点不同。苗期染病后,叶片萎垂,并影响茎蔓基部;成株染病时,叶片萎蔫,主蔓基部呈水渍状,后有树脂状胶汁溢出,病害部分转为干燥的状态,呈红黑色,若环境湿度较大,受害部位出现霉层,颜色以白色、粉红色居多。
4.2防治技术
4.2.1农业防治砧木可取黑子南瓜,采用嫁接技术,以减少枯萎病的发生概率;施肥方面,应着重施有机肥,不宜过度施加氮肥;在日常田间管理工作中,一旦发现病株需及时拔除,转至指定区域处理。4.2.2药剂防治在播种阶段,可以用40%多菌灵配成药土(药、土比例为1∶100,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每667m2用药土100kg;若日常栽培工作中发现病株,首先需及时清理,随后向病穴处淋浇药液灌根,可采用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每株用量200~250mL。
5叶斑病
5.1症状描述
叶片是重点受害部位,染病初期出现暗绿色近圆形病斑,后变为黄褐色,并逐渐发展成灰白色。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处生成较为明显的褐色霉状物,部分植株叶片的染病程度严重,叶片上有大量的病斑,此时植株的抵抗能力明显偏弱,存在叶片坏死、干枯的情况。病原以菌丝体的形式为主,大量寄居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后,在条件适宜时将侵染西瓜植株,部分病原可寄居在其他瓜类中越冬。分生孢子、风雨以及日常栽培工作中的农事活动均会成为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环境条件方面,在温暖、湿度较大时易发病。
5.2防治技术
5.2.1农业防治选取抗病性强的西瓜品种;注重基肥的施加,优选磷肥、钾肥及有机肥;根据叶斑病喜高湿环境的特点,可以覆盖地膜隔绝水分,避免田间大范围积水;西瓜采收后,及时做好种植园区的清理工作,枯枝、落叶等均要予以清除,减少田间菌源,从源头上降低叶斑病的发生概率。5.2.2药剂防治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为佳。
6总结
综上,针对海南西瓜病害问题,需要立足实际,准确掌握病害的类型、症状以及发病机制,结合种植现场的气候条件,采取合理的防治技术,从根本上处理病害,保证西瓜植株的健康生长,达到高质、高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成.浅析西瓜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新农业,2019(21):38.
[2]蔡站立,杜晓莉.西瓜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6(12):282.
《海南西瓜病害防治技术》来源:《特种经济动植物》,作者: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