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粮大国,我国自2013年突破6000亿公斤的记录后,已连续四年连续粮食产量的增长,这说明我国粮食产量已进入稳步增长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肉蛋菜果鱼的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人均消费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仅2017年的农产品质量合格率高达97%。在超过3300多万亩的旱涝保收标准田中,有超过52%的农田灌溉率,这表明我国的农业灌溉意识和农业发展状况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告别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历史,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由增长阶段逐渐转化为高产量的发展阶段。然而,现阶段的农业主要矛盾不再是结构性矛盾,而是阶段性的供过于求或是供给不足的综合性矛盾。在环境资源压力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能否做好质量和效率并列第一开始成了现阶段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提高产量、改进绿色农业生产工艺和品牌化农业,构建生产标准化、生产模式循环化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改革模式才是改变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为了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在农作物选种部分就应该加强管理,同时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此同时,应该加大科技的引用力度和管理力度,对可以回收的农业废料和禽畜废污进行变废为宝的操作,让环境和农业生产同时发展,改良农村的生产模式和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理念。
一、严格管控产地环境质量
自2017年以来,国内农产品,特别是大宗产品的滞销问题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进口食品量持续上升,对国产农副产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使得国内的产品质量受到质疑。而产地环境也逐渐成了消费者看待产品质量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于产品源头严加监管。
(一)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净化产地是农业生产开端,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影响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国内的农产品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影响,这类问题亟待解决,而环境污染的改善不仅需要减少外源性污染对于农田的影响,更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尤其是对于农村污水的有效治理。农村因为地域不同,人文环境因素和污水产生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治理污水的现状也不相同,所以污水的治理应因地制宜,并保证减少污水的源头产生,确保污水的有效回收和利用。进行综合有效的污水回收利用,向周边城镇学习污水治理的综合方案。
(二)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区重中之重是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因为长久以来工业废物排放问题的大量存在,造成对水、农田土壤及生态的巨大影响,重金属也就成了治理的首要对象。它的超标排放问题需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有效解决:第一是限制工业污染物和城市污染物的排放;二是避免农药和化肥的超标使用。除此之外,农业残膜的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塑料污染,污染了土壤的同时,也破坏了水源和生态环境。对此,要树立正确的生态种植观,并根据农作物对不同金属的吸附作用来科学规划农业生态区,有目的地生产农作物并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让农作物的品质不断上升,改善土壤环境和水质。
二、大力推行生产过程标准化
生产对于农户来说并不陌生,在科学化、以治理为目的的生产模式被引入后,要让农民有效适应以治地治水为目的的标准化绿色安全的生产模式,并不断改良他们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用料,结合科学发展观,进而综合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大力培育新型生产主体引入高素质的专业农民,将传统的农业区和农业运营模式持续进行改良。就目前来看,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突破了1400万人,虽然突破了“种地难”的尴尬局面,可是人员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可以采用财政扶植的相关政策,通过优惠税收、信贷支付等相关模式,培养多种组合的经营模式,确保专业服务公司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社可以提供对应的帮扶。在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结合模式下,着力建立现代化综合扶植机制,从而改善农业当前的发展局面,大大地降低农户的担忧。
(二)加快种子供给结构优化长期以来,选种工程作为国家为增大产值、构建更优化的产业链条及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被作为重要的农作物质量指标之一。现阶段我国国内有种子企业4300多家,而能够提供玉米、水稻等种子的企业占60%以上,蔬菜和其他粮种仅占40%。由于缺乏优质的种源,不能大量提供资源节约型品种和用于休闲农业的品种,例如兼并观赏和食用的双重作用的品种,与此同时,瓜菜的品种也较少。长期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对此,在改良品种的基础上,必须积极配合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模式,优选绿色种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市场为主导,着力推动国内的种业发展,是提高种业和发展种业的首要选择。
(三)以种植业消纳能力确定养殖业规模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禽畜产生的粪便,环境的消纳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考虑到环境承载力的问题,进行一定量的粪便处理是可以的。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对禽畜的养殖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实施禽畜养殖模式和布局,推行形成合理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建立相对应的、配套的粪便储蓄池,合理地储蓄、利用和处理粪便,不断完善养殖工艺,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对相关设备工艺要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鼓励和扶植农户对禽畜粪污进行有效收集和处理,建立沼气处理相关设施,并使得收集禽畜粪便的工序实现规模化。在技术上应用现代化综合处理模式,构建出合理、规范化的养殖模式,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培养培养现代化的养殖理念。对禽畜粪污进行因地制宜的有效处理,使之变废为宝,除此之外,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土地被二次破坏和污染。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确保对水资源尽量实现循环利用,对排污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杜绝污染物进入当地相关水域,推广污水处理系统和水利循环系统,积极推广和培养农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至2017年底,我国完成了农业农村部修订的国家标准项目中的6017项,确保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标可依。然而对于农业的绿色化和高质量发展而言,此类举措还远远不够。对于禽畜粪污的标准化处理和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尚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进行更大程度的普及和落实;针对农业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设置生产记录台,对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给予积极引导,对于废水处理和过期材料进行统计和合理分配,规划产业模式和产业用料模式。监督生产者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指标,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确保生产基地的产业达到标准化、模式标准化和用料规范化。
(五)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在施肥过程中,要科学用料,应该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同时采用绿色环保工艺,进行全程的监控,在整个生产线中积极配置相对的生产安全装置,在不同区域,要引用不同的农作物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生产。在设备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应性强的综合性设配,对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择反应性强、对虫害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经验的服务人员。实现绿色种植、有效有机施肥。采用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让农户们自觉地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改用农家肥来培育作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进而对土壤进行一定的保护,培育更好的作物。
(六)着力解决和改善农田残膜污染在选择地膜的过程中,要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优先选择降解膜和薄膜,并积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地膜使用的安全性,对于厚度在0.01mm以下的地膜,要从源头处保证其最终具有可回收的能力。加大对地膜回收站点和处理站点的构建,持续健全和完善回收机制,构建地膜的回收网,进而确保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的有序推进,开启研发机制和回收模式,建立回收的评估系统。
三、强化副产品(废弃物)回收及有效利用
国内每年的农业废弃物高达30多亿吨,主要来自土壤,其中包含大量的有机物、微量元素,不合理的使用和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科学地管理废弃物排放,进而促进废弃物的合理回收和排放,从源头上改善废弃物的排放问题,合理规划其处理标准,使之变废为宝,是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目标。
(一)鼓励净菜供应和畜禽链运输在果菜采摘的整个过程中,要坚持基本实现了无泥沙、无根须的选材原则,让不可食用部分直接归还至田地,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带入城市,并且有效实现果菜包装的程序得以简化。与此同时,要持续加大对于尾菜的回收力度,让禽畜养殖和屠宰加工程序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化,加大就近屠宰力度,减少远程输送和资源浪费,减少垃圾进城。
(二)注重农产品包装标识要在选择农产品的包装袋时,坚持按资源属性进行合理分配的原则,对低碳、环保和辨识度高的材料进行优选,让绿色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并且保证可以集中加工、集中处理的生态型的包装袋得以广泛运用,达到“高效利用、高效回收”的目标。
(三)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是多元化的综合性资源垃圾,在处理问题上可以用作粉碎还田或者是肥料化、饲料化或者能源化。实现秸秆零燃烧并确保秸秆有效使用是新的环保标准。以政府为基准建立秸秆运营体制,以农村为基础,积极构筑处理秸秆的回收体系,形成像回收站一样的回收体系,组织并发展农户的自觉意识,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对秸秆的回收活动中来,鼓励扶植机制的构建,对于相关人员的选拔也要经过合理的考核,进而解决秸秆的焚烧和随意丢弃等污染问题。
(四)确保禽畜粪污管理得以优化当前要让禽畜的粪污利用率不断提高,并且确保相关装置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合理的机制,确保在2020年彻底解决基本的粪污优化问题,让粪污优化意识深入人心,确保粪污的合理使用和沼气的有效开放利用,补贴相关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沼气转化为有机肥的新模式,变废为宝,真正地改善农村的环境。
(五)推进构建农业废品回收处理机制培养农户“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的绿色理念,建立农村垃圾回收处理的试验点,回收农业垃圾,例如农膜、废旧喷滴灌和农药等对环境有危害又不易丢弃的农业垃圾,实现资源的再次回收利用,坚持构建垃圾的回收机制。采用责任制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完善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树立成功典范和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环境友好型生成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全程监管和指导服务
加强监管和检测机制也是发展高质量农产品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公共安全中,政府在监管农产品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监管人员应该时刻保证高压姿态,确保每一个薄弱环节得到有效监管,对重点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对虚假货物和弄虚作假行为进行严惩,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交易机制,塑造良好的农产品市场环境。
(一)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并行的检测机制农作物的农药指标是检测机制中重要的一项,而营养指标可以确保其质量。加大农产品的基本检测机制,让整个农产品的运用链条,例如生产、采摘、运输和检测都实现规模化、合理化和程序化,通过在市县安置安全检查站确保可以快速地展开对农产品的调查、取样和研究,提高农产品的检测水平,提高农产品的科学和技术含量,让农产品无论在开采还是研发上都具有优势。
(二)大力推动诚信体系构建加快构建农产品的检测平台和监管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产品产生品牌效应,让这种品牌效应可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对各省的平台机制和国家的综合监控与治理都具有益处,实现了有机无公害的绿色发展,让农产品的安全性可以追溯到源头,并且产生质量安全的诚信效应,“讲诚信、重承诺、有效益”等承诺语可以帮助并推动品牌文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诚信度,政府的大力扶植和监管机制的责任制度可以帮助实现居民对于农作物的认可度的提高,并且有助于促进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大大加强了人们对产品的品牌信心。
(三)加强科学宣传与舆论效应通过媒体,尤其是报纸、广播甚至是互联网等多媒体来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增加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综合意识。农民既是环境的排污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更是防治环境污染的实施人,对农民进行环境安全教育,就是要让其减少盲目追求高产而随意加大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减少农民对于农药的利用,加大对于有机肥的使用,降低盲目追求农业单位产量,可以帮助农民构建合理的生产环境。
(四)着力打造我国农产品特色品牌目前我国的农业品牌大都呈现出规模小和效益低的特点。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加大品牌效应和意识,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打造自己的品牌,制定并严格遵守生产线标准和生产规章制度,以确保产业链的品质和诚信经营,同时扩大产业效益和品牌号召力,让绿色经营理念贯穿整个生产过程,让农民真正地实现绿色经营并且享有其中的益处。
(五)推动立法保护一直以来,国内并没有专门为农业生产和绿色资源优化等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导致其中缺乏法律保证,出现了资源的浪费及环境污染,对于相关法律的立法和有效执行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安全法》的过程中,在相关条例中着重强调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整体安排,主要侧重点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基层检测的流程。而市县政府作为基层管理单位,也有管理资源环境和实现污染防治的重要责任,除此之外,有效规范个体户的行为,同样可以积极推进立法保护。
参考文献
[1]白浩宸,张欣悦,吕颢,葛文光.中国高质量农业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4):42-43.
[2]谷洪波,吴闯.我国中部六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06):74-82.
[3]寇建平.新时期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8(03):1-4.
[4]龙海波.数字化转型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9-11-27(B03).
[5]于法稳,黄鑫.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6):128-135.
《新时期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来源:《农业经济》,作者: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