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我国玉米作物种植范围的不断拓展,大多农户也从中获得了较高利益,改善了生活品质。若想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便需从选择种植品种、科学实施播种、优化田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着手实施,此外还需紧密结合玉米作物的种植区域气候特征等科学选择种植与管理方式,从而促使玉米种植达到理想的效果。
1品种的选择
科学选择玉米品种是保证种植质量的前提基础。因此种植者应侧重选择对病虫害抵御能力较强且对倒伏和干旱具有较高抵御能力的品种,同时选择适合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开展种植工作,并在实施种植前先对种植区域进行试种,从而科学预期种植效果。此外在购买种子环节,应选择具有行业信誉度的企业进行购买,并保存好相关购买单据,切忌为追求成本空间而丧失对作物种子品质的要求。
2种子的处理
在进行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挑选,将病粒或者霉烂的种子进行清除,选择饱满度更高的种子实施种植,从而提升其发芽率。此后需对挑选出的种子进行充分的晾晒,全面激活种子的性能,同时在光照作用下,种子还可获得杀菌处理。具体做法为,先选择在晴朗的天气环境下开展种子的晾晒工作,将选定的种子铺洒在背光的室外,厚度保持在5cm左右,不定时翻动种子,确保每颗种子都能够均匀受到风吹和日照,在太阳落山后将种子收回,以防种子受潮。按照上述程序反复晾晒2~3天即可。此后还需对种子进行包衣,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减少地下虫害对作物的破坏,同时提升种子的抵御能力。将晾晒完毕的种子用包衣剂进行充分的搅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需在没有光照和风的环境下实施。将完成包衣的种子再次晾干,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
3地块的选择
若想提升玉米产量,对种植区域土壤条件的筛选尤为关键。玉米对生长环境的适应力较高,因此对土壤的要求标准不高。但玉米植株较高,且根系发达,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和肥力。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种植区域时,便需考虑到土壤条件能否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种植玉米的土壤应较为平坦,土层厚度达标。此外土质应尽量保持较高的通风性,应富含较高的有机物,并且排水条件需达到玉米的生长要求。选择好种植位置后,便需对土地进行修整。在完成上年度作物的收割后,应集中将残留的根茎和杂草处理干净,并进行深耕,彻底翻松土壤,增加其透气性,此外还需破坏掉残存的虫卵等生存环境,为后续玉米对生长提供前提基础。处理好土壤问题后,便需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肥料的配置。种植者需依据专业方法完成土壤肥料和微量元素的测量工作,此后结合测量结果确定具体使用的肥料类型。如果想实现更高的种植品质和产量,便需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施加农家肥,尽量提升肥料的有机物供应,从而最大限度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
4适时播种
玉米的具体播种时间应依据种植区域的温度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如果播种时间过早,则会产生出苗不齐的情况,相反如果时间过晚,则会导致出苗晚,无法保证玉米能够按照既定的期限成熟。在东北地区,播种时间一般会选择在5月初,将土层表面温度控制在10℃左右,5cm左右深度的土层温度在8℃左右实施播种。播种前,还需全面考虑不同种子类型的成熟特点。通常早熟的品种选择在4月末或者5月初实施播种,中熟的品种一般选择在4月中完成播种工作。晚熟品种在3月末或4月初开展播种。但由于玉米作物的播种时间受限,因此大田种植方式不适宜应用与北方种植环境。开展播种时,应将种子埋入3~5cm深度的土壤中,如果土壤墒情较好,则可实施浅播。如果土壤为砂质,则需进行深播。此外如果通过人工方式完成播种,便需控制好种子的间距,如果为机械作业,则播种量通常以2~2.5kg/667m2为标准范围[2]。
5田间管理
在管理玉米生长时,需有序开展间苗、中耕及除草施肥等工序。其中间苗和定苗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玉米植株的透气性,是幼苗在生长期间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产生光合作用以提升植株的健康水平。通常幼苗在生长到3叶阶段便需对弱苗或者病苗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对缺少植株的部分进行补苗,从而保证幼苗的出齐率。如果种子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也需要进行补苗操作。具体开展实践可选择晴天下午,经过上午的光照,长势不符合标准的秧苗会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劣势,更容易进行辨认。中耕除草主要目的在于除去多余的杂草,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同时避免杂草影响玉米对养分的吸收,最终保证玉米增产增收。此外在玉米生长期间,还需同时运用氮、磷、钾肥,在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使用适当的肥料,更有利于为玉米提供更优越的生长环境。
6病虫害的防治
6.1病害防治
6.1.1粗缩病。该类病害在北方种植玉米区域较为常见。其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均会产生破坏作用,但在苗期的发生率较高,通常玉米苗期在5~6叶期间更容易感染此类病害。感染此类病害会导致植株生长速度减慢,叶片宽度超出标准,植株的颜色加深等。感染程度较重还会严重影响植株的发育,甚至无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减产。对此种植者可从控制灰飞虱的传播为着手点,加强对病害破坏情况的监控,尽量在选种环节选择对此类病害抵御能力较强的种子类型,同时加强对田间的日常维护。如果发现病症,可在5叶期阶段使用25%扑虱灵50g/667m2,每6天喷洒一次,共喷2~3次即可。同时还需使用40%病毒A500倍液等开展病害的防治工作。
6.1.2纹枯病。该类病害也是玉米作物生长期间的常见病症。其主要针对玉米植株的叶鞘、果穗等部分进行破坏,此外还可危害茎秆等位置。通常叶片在感染此类病症后会出现斑块,病害会从叶鞘部分影响植株的生长,此后随着病害破坏力的蔓延,破坏范围逐渐发展到果穗等部分,导致果穗枯萎甚至是死亡。因此一旦在田间发现此类病害,便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进行处理,否则便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损失。对此,种植者需选择抗病力和生命力均较强的种子进行种植,此外还需在玉米生长期间加强对田间的日常管理,保持田间的湿度达到标准要求。一旦发现病害出现,则需使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对作为进行喷洒,重点需对玉米的叶鞘提供保护作用,从而及时制止病害的扩散蔓延,降低受损植株数量,从而努力将玉米作物的产量损失降到最低[3]。
6.1.3青枯病。该类病症也可成为茎腐病,在我国多数玉米种植地区均发生过,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均产生较大的威胁。该类病害性质为土传性,多发生于玉米的乳熟期。玉米植株感染此类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凸起,根系和茎基部分也会出现一定范围的腐烂,叶片枯黄,茎基部软化,甚至会导致植株倒伏,难以实现预期的产量。对此,种植者需以预防为主,采用合理轮作方式降低病害的破坏性。此外还可使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用量标准为500mL/株。
6.2虫害防治
能够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的虫害不多,且破坏程度和范围也没有病害严重。但种植者也需提高警惕,加强对虫害的防治工作,下面便对常见的玉米螟和蚜虫的防治展开叙述。
6.2.1玉米螟。玉米螟是主要对玉米生长产生破坏力的虫害,主要对玉米的地上生长部分实施危害。该类害虫为黄褐色。长度为12mm左右,可飞行,具有褐色波纹状的横纹,前翅为黄褐色,后翅为灰褐色,主要危害玉米的花叶部分。针对此类虫害的防治,首先可倾向于选择对此类虫害具有较高抵御能力的种子类型,此后在玉米生长期间注意加强田间管理,一旦发现植株感染虫害,则需使用菊酯类农药1000倍液等药剂喷入心叶丛内,对该类虫害进行全面的消杀。
6.2.2玉米蚜虫。蚜虫也是威胁玉米植株生长的主要虫害类型之一。其主要通过吸收玉米的汁液为生,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该类害虫有翅膀,体长为1.5~2.5mm,头和胸部位置为黑色,腹部呈灰绿色,体表有白粉,附肢呈黑色。对该类虫害的防治,首先需选择抗虫害能力较强的种子类型,此后注意定期对田间进行科学管理,清除多余的杂草,避免为蚜虫创造生长条件。此后还需同步提升玉米的抗逆性,如果发现玉米植株已经感染此类虫害,则需使用40%氧化乐果50~100倍液涂抹茎部,从而达到防治虫害、提升产量的目标。
7适时收获
在整个玉米种植期间,种植者需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上述各环节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玉米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条件,确保获得预期的产量和收益。如果整片种植区域超过九成面积的玉米茎叶已经变黄,且果穗枯白、籽粒达到一定的硬度,便预示着该区域内的玉米进入成熟阶段,可以采摘。当前东北地区的收获期通常在10月初,因此在此时期,东北地区的种植者多会使用机械化的手段完成收割。随着产量的不断上升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更乐于使用机械完成大规模的收割工作,这样不仅可大幅提升作物收割的效率,同时还可明显减轻农民的工作压力,使种植者能够充分享受到现代机械化带来的成果,从而不断尝试以科技手段参与作物的种植工作,最终取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
8结语
为了不断提高玉米种植产量,要科学的采取更加高效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玉米种植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技术应用水平。通过以上实践分析,从多方面总结了玉米种植技术应用策略,希望分析能够为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索贵昌,邹开福,刘慧.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J].吉林农业,2019,(24):23.
[2]张学利.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浅析[J].南方农业,2019,13(32):5-6.
[3]吴海涛.对于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几点思考[J].农家参谋,2019,(3):63.
《大田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探讨》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作者:宣柏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