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农作物间套种发展现状及对策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12-18 10:07 热度:

   摘要:分析了澜沧县农作物间套种推广现状,结合多年生产实践,提出了推进农作物间套种发展对策,以期为澜沧县发展农作物间套种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澜沧县;间套种;推广现状;发展对策

澜沧县农作物间套种发展现状及对策

  1 间套种发展现状

  1.1 发展规模近年来,通过科技增粮项目的扶持、引导、示范和带动, 澜沧县农作物间套种高产高效栽培得到大力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其中:2014 年完成间套种项目 2.33 万 hm2 ;2015 年共完成间套种项目 2 万 hm2 ; 2016 年共同完成间套种项目 1.67 万 hm2 。

  1.2 主要种植模式及其面积目前澜沧县主要采用的间套种模式有:“玉米- 豆类”、“陆稻-玉米”、“甘蔗-玉米-红薯”、 “烤烟-玉米” 等。 2016 年完成间套种面积:“玉米-豆类”1.32 万 hm2 ;完成 “陆稻-玉米” 3 200 hm2 ; 完成 “陆稻-向日葵” 133.33 hm2 、“烤烟-玉米”80 hm2 ; 完成 “经济林果-粮食作物”66.67 hm2 。

  1.3 经济效益 2016 年完成间套种核心示范样板 113.33 hm2 ,平均每亩增加产值 124.5 元,共增加产值 21.1 万元;辐射带动 1.67 万 hm2 ,每亩增产 25 kg,产值 50 元,累计增加产值 1 250 万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 年完成的玉米间种黄豆模式玉米亩产 541.3 kg,黄豆单产 47.4 kg, 复合产量 588.7 kg, 比净种玉米 597.5 kg 减 56.2 kg,复合产值 1 319.6 元,比净种玉米 1 195 元亩增产值 124.6 元; 陆稻间种玉米模式中,陆稻平均单产 164 kg,玉米单产 75.4 kg,复合产量 239.4 kg,比净种陆稻 177.2 kg 增 62.2 kg,增加产值 124.4 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间套种模式传统、布局零乱澜沧县常有的间套种有主栽作物玉米套种花生、大豆、小红米等,在收获主栽作物的同时,也可收获少量其他作物,间套种品种搭配优势不突出,部分山区间套种品种退化严重, 间套模式以粮食作物间套种为主, 对农村经济发展起较大作用的经济作物间套较少,如中药材、甘蔗、新植幼龄果园的间套种较少,整体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其他间套作模式呈现多、乱、杂现象。

  2.2 间套种方式不科学目前间套种种植模式有 1∶1、1∶2、 零星叉花套种等。 这些种植模式有的使间套种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或空闲空间过大, 使主作和副作没有形成合理的互补群体。 一些乡镇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的采用间套种发展模式,而是采用跟风模式发展。 同一种类同一季节上市,造成巨大的产品销售压力,政府和相关部门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展产品促销工作,增加了销售成本,种植户也难以取得如期效果。

  2.3 农户科技素质低由于澜沧县地处边疆,民族杂居,文化素质低,加之近年来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在家务农的多属于老人和妇女,对科技的接受能力弱,加之农户随意性、不规范的间作套种早已根深蒂固,要想改变传统的行为习惯的确有较大的难度。 科学化、规范化间套种管理技术推广难度大。

  3 建议及对策

  3.1 合理搭配品种间套种应合理搭配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安排共生期。 首先,间套作物品种应选择共生互补的作物,如高秆与矮秆作物、喜光与耐阴作物、生育期长与生育期短作物、 耗地与养地作物搭配, 才能充分利用光、温、热和地力资源发挥间套种效益。 其次,间套作物应选择早熟、矮生、直立、枝叶不过分繁茂的品种,使组成的复合作物群体能发挥最大的互补作用[1]。 结合选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以达到间套种高产高效的目的。

  3.2 采用合理行比根据澜沧县农技人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玉米间套大豆、杂豆以 1∶2、2∶6 为宜,玉米间陆稻以 2∶14 为宜;玉米间花生以 1∶6、2∶8 为宜,玉米套红薯以 1∶ 1、2∶2 为宜;玉米套辣椒以 1∶4、1∶6 为宜;马铃薯套玉米以 4∶2 为宜。 其余间套模式也要根据作物特性确定好合理的行比,充分发挥好主副作的生长优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3 因地制宜、创新间套种模式不同区域优势间套种模式会有所不同, 根据各地自然气候及生产条件, 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区域布局。 为使间套作健康发展,一是农业科技部门须在发展上应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划与发展规划, 在宏观上给予调控和指导。 例如:在交通便利、区位突出、栽培水平高的地区采用产值高的经济作物间套种模式;交通条件差的边远山区采用粮食作物间套种。 二是农业科技部门要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 对间套种配套技术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包括品种选择、间套种模式、合理的播种时间、科学施肥方法、合理的密度及收获时间等。 不断创新农作物间套种模式,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原则,拓展高效的农作物间套种示范范围和规模,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加强培训、做好示范带动间套作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栽培方式, 加强技术培训,搞好宣传普及工作,亦是促进间套作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业科技部门要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粮粮、粮豆、粮烟、粮果等间套种技术推广的培训,并在各个环节狠抓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管水平。 结合各地实际,重点以品种组合搭配、规范化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除、收割仓储技术等进行培训指导,努力提高科技的到户率和应用率。 做好良种推广和配套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加大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服务,抓落实、 抓技术到位率, 建立间套种标准化示范基地,提升特色效益农业。

  参考文献

  [1]兰张红,郭志强.南宁市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广西农学报,2011(3):32-35.

  [2]朱秋珍,李杨瑞,刘晓燕.广西发展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的意义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9-120,123.

  《澜沧县农作物间套种发展现状及对策》来源:《农业科技通讯》,作者:李树宏。

文章标题:澜沧县农作物间套种发展现状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4151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