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识也逐渐发生着变化,饮食习惯也在不断改变,对食物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温饱,逐渐走向多样化。选择外出就餐的人们越来越多,这就促进了中国饮食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一些不法商贩的经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难以遏制,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也阻碍了中国餐饮业的发展。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并结合现实,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食品安全问题
无证经营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证经营现象泛滥,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餐饮市场,也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主要表现在:①食品原料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缺少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就导致从业人员偷工减料,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缺少食品检疫相关证据的食品原材料,这些原料渠道不详、来源难以调查,从而食品质量得不到保障;②导致疾病的传播,这些无证经营的餐馆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这就造成许多的安全漏洞,如果餐饮人员患有传染病,就会通过食物传染给消费者,同时餐饮具消毒不到位,也会给食品安全留下隐患。
食品原料存在问题
原料采购控制不严
食品原料采购是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所采购的原料质量直接关系到菜品的质量和安全。部分餐饮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餐饮单位在原料采购时,不从正规渠道进行采购。这些餐饮店既不查验供货单位的资质,也不索取所采购食品原料的合格证明等相关索证资料,从非正规渠道采购一些不合格的劣质原料。在现场检查中,这些餐饮店无法提供自己采购的原料来源企业的资质证明和相关购进票据。这些单位采购原料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食品安全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食品非法添加物主要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主要检测方法
最早用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是薄层色谱法(TLC),实验通过样品一系列的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及薄层分离过程之后,在紫外光(365 nm)的照射之下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就会产生一种荧光,产生蓝紫色荧光的是黄曲霉毒素B1.B2,产生黄绿色荧光是黄曲霉毒素G1.G2。如果检测黄曲霉毒素B1.B2和黄曲霉毒素G1、G2的含量,便可以用荧光计测定,根据在薄层上显示的荧光强度判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但是这种检测方法准确性不高,提取过程中容易受到杂质的污染,因此只能适合黄曲霉毒素的定性检测。后面又出现了HPLC法,这种实验方法需要用到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器才可以检测黄曲霉毒素。实验过程如下:首先提取有机溶剂(甲醇-水或乙睛-水),然后固相萃取纯化(使用到免疫亲和柱),接着进行色谱分离(需要用到高效液相色谱仪),最后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使用荧光检测器)。
检测蘑菇毒素的主要方法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紫外检测器在波长 295 nm 下测定样品之前,需要先将同浓度的乙腈和醋酸铵进行依次洗脱,才可以检测出样品中鹅膏毒肽的含量。然后下一步是检测检出物的结构,这就要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多次实验证明赵德璋 等人用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的检测结果与胡劲松 等通过研究得出鹅膏菌中毒素含量在菌盖中最多、菌柄中次之、菌托中最少的结论一致。
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品,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关系到人们对国家政府的信任,更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国家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时展开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普及食品的安全知识。同时也要加大对违法食品添加剂的打击力度,以此来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
《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及分析技术进展》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作者:芦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