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白灵菇的栽培技术与种植效果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11-11 13:49 热度: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菌,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也很丰富,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也具有一定的药效,因此具有较高的种植价值。

食用菌

  《食用菌》农业技术杂志征稿,创刊于1979年,由上海农科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性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广泛交流生产经验,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行业管理人员、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生产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林子、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的白灵菇栽培配方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白灵菇栽培试验。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的2种栽培配方,同时要注意掌握栽培时间,控制出菇时的温度和CO2浓度,并要加强菇室的通风和消毒,以减少畸形菇的出现。

  白灵菇又名阿魏蘑、阿魏侧耳、阿魏菇。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白灵菇营养丰富,据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4.7%,含有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其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消积化瘀、清热解毒、治疗胃病、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1],颇受消费者青睐[2]。为丰富闽西人们餐桌上的珍稀食用菌种类,不断提高龙岩市珍稀食用菌生产水平,笔者深入当地市场调查,开展了白灵菇栽培试验,以筛选出适宜当地的引种栽培配方和相应的栽培技术[3-5]。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种

  江苏高邮食用菌研究所高温白灵菇。

  1.2试验配方

  配方1:棉籽壳92%,玉米粉3%、麦麸5%、含水量65%;配方2:棉籽壳80.6%,玉米粉4%、麦麸12.2%、复合肥0.8%、生石灰2.4%、含水量65%;配方3:棉籽壳84.7%、麦皮8.5%、玉米粉3.5%、复合肥0.8%、石灰粉2.5%、含水量65%;配方4:木屑80.7%、麦皮12.1%、玉米粉4.0%、复合肥0.8%、石灰粉2.4%、含水量65%;配方5:木屑76.9%、麦皮15.4%、玉米粉3.8%、复合肥0.8%、石灰粉3.1%、含水量65%。每个处理40袋,3次重复,共600袋。

  1.3栽培技术

  试验于2009年4—11月在龙岩市农业学校食用菌实验室和星火研究所进行。

  1.3.1拌料装袋。按配方拌好料后,pH值控制在6~7之间。用17 cm×35 cm筒袋,每袋装干料0.35 kg,装袋完成后,当天灭菌[6]。

  1.3.2灭菌。装袋后立即进行高压灭菌(0.15 Mpa,4 h),冷却后移入接种室。

  1.3.3接种。接种室使用前1 d,用高锰酸钾和甲醛10 mL/m3蒸薰,把待接种物品移入接种室,用紫外灯灭菌30 min,然后按照超净工作台的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1.3.4发菌。白灵菇采用袋栽法较适宜,黑暗条件下,在温度25~28 ℃、空气湿度70%以下的培养室中进行发菌培养。这期间要经常检查菌袋是否有污染,栽培种一经发现污染要立即移除,如果是培养袋被污染,可以采取注射相关药液进行处理。经常通风换气,经30~45 d培养菌丝即可长满袋,菌袋培育期间要防止强光照射[7]。

  1.3.5出菇管理。培养菌丝长满袋后,当料面或侧面出现原基时,说明白灵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此时的栽培袋可移到出菇场所内长菇。白灵菇可以进行室内架层立放式栽培,也可卧放在层架上栽培,均应做好以下几点[8]:

  一是搔菌。白灵菇菌丝满袋后,进行骚菌。骚菌可以使白灵菇长势更整齐。

  二是养菌。开始时将温度控制在25~28 ℃,待菌丝长满料面后,温度下调到18~23 ℃,空气湿度控制在85%~95%,培养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排出CO2,减少菇房内的CO2浓度。

  三是催蕾。白灵菇是中温发菌、低温蹲菌、变温催蕾的菌类。变温催蕾的做法为:白天关闭温室门窗,接收一定的散射光,使室内温度达到20 ℃以上,晚上打开门窗通风让冷空气进入,这样连续进行10~15 d的温差刺激,并加大通风量迫使菌丝倒伏,原基即可出现。

  四是温湿度和光照管理。原基出现后室温控制在20~23 ℃最为理想,室温低于10 ℃菇蕾生长缓慢。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85%~95%,并有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度控制在200~500 lx,适当增加通风量,菇房CO2浓度超过0.5%时会出现畸形菇。当形成的菇蕾长到花生米大小时要进行疏蕾,为优质高产创造条件。具体方法:每袋保留1~3个菇蕾,随着菇体的长大要把袋口挽起来,为菇体提供更为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新鲜空气。当菌盖完全展开、孢子未弹射时应及时采收。

  五是出菇。原基出现1周左右即可采收,该试验最大的菇体有300 g;但培养基很快出现地衣。温度在14 ℃时,出菇时间长达70 d。

  1.3.6病虫害防治。白灵菇发菌期间主要杂菌为绿色木霉、青霉、毛霉、红色链孢霉。子实体生长期,主要病害是假单孢杆菌,表现为子实体菌褶和菌盖边缘呈水渍状,常出现水泡,色泽变黄,失去活力并迅速蔓延导致整批菇绝收,发现后应立即移走。发生此类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喷水后通风不良,环境温度高。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如: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辅材料,保持菇房及四周经常性清洁卫生,可用10%石灰水涂刷墙壁、屋顶及床架,也可用2%~3%甲醛液喷雾;接种时加大播种量,一般以增加15%~20%为宜,让菌丝迅速生长占满料面,可抑制杂菌的发生。此外,要加强管理调控好温湿度,特别是在发菌期间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温度不宜过高,尽量创造一个有利菇体生长发育而不利病虫发生和繁殖的生态条件[9]。

  2结果与分析

  试验因受试验经费及试验场所等因素的限制,只引进1个高温白灵菇的品种,根据龙岩市较容易获得的原材料等实际情况,分别设置了5个试验配方,在2个地方分3批次进行试验。从中分析原料及数量比例对高温白灵菇各个时期的生长状况的影响,并最终确定最优的配方,以作为当地大规模生产高温白灵菇的参考配方,并总结相关的生产管理技术。

  试验结果显示以配方2和配方4的效果为好。高温白灵菇不宜在低温条件下出菇,以6—8月出的白灵菇长得最好,11月以后出的白灵菇质量较差,畸形率高。要定期在菇房内消毒。高温白灵菇在发菌和出菇期间容易被杂菌污染,要注意菇房内消毒,以减少污染。出菇期间要加强通风,避免因CO2浓度过高而使白灵菇出现畸形。原种扩繁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出菇,严重有甚至不出菇。

  3参考文献

  [1] 叶颜春.食用菌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6-107.

  [2] 张飞翔.食用菌的上等佳品——白灵菇[J].农资科技,2000(6):38-39.

  [3] 陈文良.白灵菇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J].食用菌,1999(4):40.

  [4] 林杰.白灵菇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食用菌,2000,19(5):28-29.

  [5] 张飞翔.白灵菇制种栽培过关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0(12):20.

  [6] 王传福.新编食用菌生产手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439-453.

  [7] 周玉林,赵秋菊,魏蕾.白灵菇的生产栽培技术[J].蔬菜,2000(7):18.

  [8] 周河.白灵菇及其栽培技术[J].致富之友,2000(10):23.

  [9] 丁湖广.白灵菇及其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0(8):12.

文章标题:高温白灵菇的栽培技术与种植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3396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