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论文发表鲁西地区小麦“一选六改”高产栽培技术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9-22 14:57 热度:

  小麦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也是北方地区为主的一种食材。很多农业科技专家也针对小麦的高产量做了一些研究,主要包括品种的选择,施肥,除虫等方面。本文是一篇高工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鲁西地区小麦“一选六改”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为促进鲁西地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经茌平县农技推广人员多年验证,总结了包括品种、播种、施肥、整地、病虫草害防治等“一选六改”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一选六改”,栽培技术,鲁西地区

  小麦作为鲁西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产量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随着高产创建、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等项目的示范推广,茌平县示范区小麦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该县农技推广人员结合高产创建、小麦规范化播种等项目的实施,对鲁西地区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技术人员研究,鲁西地区的小麦在整个生育期的关键高产栽培技术可总结为“一选六改”,即精选小麦良种;改常规用肥为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改旋耕为深松旋耕镇压、改早播为适期播种、改常规播种为宽幅精量播种、改氮肥早施为氮肥后移、改治病虫草害为预防为主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小麦“一选六改”栽培技术,是茌平县农业技术人员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贯穿小麦从选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的关键生产技术。经过几年的验证,确实能提高小麦产量,并使小麦生育期的病、虫、草害等得到及时控制和治理,现已在茌平县得到大范围推广。

  1 “一选”

  一选即精选小麦良种。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品种选用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性问题,小麦品种的适应与否,仍然是决定其产量及品质特点的主导因素。根据鲁西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等情况,通过本地的品种比较试验,确定主导推广品种为冬性或半冬性的小麦优良品种济麦22和鲁原502。

  2 “六改”

  2.1 改常规用肥为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

  几年前,农民常年基肥一般施用二胺,追肥施用尿素,造成小麦产量多年增幅不大,原因是施用氮肥、磷肥过多、钾肥严重不足,小麦所需元素严重不均衡。茌平县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当地的肥料配方,并大力推广,近几年茌平县小麦产量突飞猛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粉碎还田之后不仅可以解决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还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的孔隙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以获得高产。玉米收获后马上进行秸秆还田[1]。

  2.2 改旋耕为深松旋耕镇压

  施肥后利用深松机进行深松,要求耕深30 cm以上。深松后旋耕1~2遍,然后镇压。通过深松打破犁底层,易于小麦的根系下扎,增加小麦根系对深层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小麦抗旱抗倒能力。小麦播种前要精细整地。旋耕可使打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加快秸秆的腐熟、分解。通过镇压粉碎明暗坷垃,达到土地平整土壤没有明显坷垃,深松过的地块如果不进行镇压,容易出现土壤暄松,不利于保墒。

  2.3 改早播为适期播种

  茌平县原来有早播小麦的习惯,有的年份最早在9月中旬就有农户播种。播种过早容易造成冬前麦苗生长量过大,群体大,不好控制;这样在小麦生育初期对土壤养分的消耗量过大,影响后期养分的供应,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容易发生冻害和病虫害。选择适宜的时期进行播种,再结合冬前管理措施形成壮苗,才有利于取得高产。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因素诸多,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而播期过早或过晚对温度影响很大,因此播种期是否适宜是形成壮苗的关键。小麦播期过晚的危害:一是因为气温降低,小麦出苗晚,出苗率低,冬前营养生长量不足,不易形成壮苗;二是不利于小麦根系的下扎和生长,造成小麦分蘖少,不易于小麦体内有机养分的积累,抗性差;三是小麦成穗孕穗期推迟,穗头小;四是成熟晚,种子形成和灌浆时气温偏高,使小麦灌浆期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对小麦千粒重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产量,影响小麦品质。正常年份,茌平县到1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就会下降到0 ℃进入越冬期,而冬前大于0 ℃积温在600~650 ℃之间最适宜形成壮苗,因此茌平县小麦以在10月7―15日进行播种为最佳。

  2.4 改常规播种为宽幅精播半精播

  在适期播种的同时利用宽幅精播半精播技术更有利于控制小麦的基本苗数量。宽幅精播半精播技术要求种子纯度和发芽率要高,种子必须用包衣剂进行处理,以促进发芽、防治地下害虫。精细整地后用宽幅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根据产量要素,通过计算,适宜茌平县主推品种的播种量为112.5~150.0 kg/hm2。与常规播种方法相比,少播麦种75.0 kg/hm2。种子适宜播深一般为3~4 cm,深浅一致,这样小麦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量过深或过浅都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播种过浅,容易缺苗断垄,小麦易受冻害;而播种过深,不利于出苗,造成小麦出苗率降低,出苗时间长,次生根和分蘖少,生育期延迟等情况,对小麦后期的生长造成影响。小麦播种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小麦3~4叶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2]。

  2.5 改氮肥早施为氮肥后移

  茌平县氮肥的施用一般分2次:第1次是底肥,在小麦播种时种肥同播,第2次是在小麦越冬后的返青起身期,追施氮肥,并且底肥占整个生育期氮肥施用总量的60%,追肥占40%[3]。氮肥后移,就是把追施氮肥的时间延迟至小麦拔节期,并且将追肥量提高到整个生育期氮肥施用总量的50%。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氮肥后移”技术的应用,也要与麦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对一、二、三类苗麦田别管理。

  2.6 改防治病虫草害为预防为主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2.6.1 及早做好化学除草。小麦播种后15~20 d,是麦田杂草出土的高峰期,因此11月中下旬,即小麦幼苗期,最利于麦田的化学防除杂草。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麦田以阔叶杂草如播娘蒿、荠菜、米瓦罐等为主的,可用苯磺隆防治,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15~27 g/hm2;以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用3%世玛乳油375~450 mL/hm2;雀麦使用彪虎或优先防治;猪秧秧发生严重的麦田用使它隆防治。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及用药时间,除草时间应在3月中下旬气温5 ℃以上、晴天无风的中午进行。   2.6.2 地下害虫的防治。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死苗断垄的地块,在金针虫(危害症状为根部咬断不整齐)和蛴螬危害处(危害症状为根部被整齐咬断),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45~75 kg/hm2加细土450~600 kg/hm2拌匀,顺垄撒施或穿施;也可以将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用适量水稀释后顺垄浇施。

  2.6.3 小麦全蚀病的预防。小麦全蚀病的病原菌侵染早,在小麦苗期就能发生侵染。预防小麦全蚀病,建议使用种衣剂拌种。对于已经发病的地块,用15%三唑酮2 250~3 000 g/hm2,对水750~900 L/hm2,顺垄喷施,可在第2年返青期再喷施1次,能明显降低小麦穗期的发病率。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的地块,可将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一次性喷施,能有效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

  2.6.4 “一喷三防”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小麦从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的过程称为小麦生长后期,是决定穗粒数和粒重、产量形成的时期。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病虫害有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等。这个时期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对病虫害及早进行防治。防治蚜虫:可用7.5%氯氟吡虫啉对水喷雾,兼治1代棉铃虫、灰飞虱[4]。防治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3 000倍药液喷雾防治。防治赤霉病一定要把握好防治时期,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确保防在流行前。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戊唑醇、己唑醇、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对水喷雾防治。喷施叶面肥可在小麦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微量元素,喷水量不得少于450 kg/hm2,选无风无雨的晴天9:00―11:00、16:00以后喷洒,喷洒要均匀。间隔7~10 d再喷1次,连喷2~3次,喷后24 h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1次[4]。

  3 参考文献

  [1] 李林山.小麦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农[J].民致富之友,2011(14):58.

  [2] 王敏强,闻杰.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及易出现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8(8):151.

  [3] 孙玲.因地制宜,抓好春季麦田管理[J].吉林农业,2012(2):96.

  [4] 王现斌.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65-166.

  高工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草业科学》是由中国草学会、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1984年创刊,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英国CAB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固定源期刊;并获准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上网。

文章标题:高工论文发表鲁西地区小麦“一选六改”高产栽培技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2816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