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26 08:13 热度:

  摘要: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本文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可持续发展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出了措施。
  关键词:耕地,可持续发展,保护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化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但山地、丘陵占全国三分之二的陆地面积,给土地利用带来很大不便。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1耕地保护现状
  2009年底,国土资源部对外发布,在继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耕地数量及权属后,我国首度进行的根底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获得可靠成果,这标志着我国耕地保护从数量管理为主想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
  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退耕率计,可开垦耕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
  耕地保护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新增补偿使用费。2008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及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0375.28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中,土地相关支出10172.5亿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以及补助征地农民支出3778.15亿元,土地开发和耕地保护支出1286.22亿元,廉租住房支出141.65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支出369.88亿元,城市建设支出3035.32亿元,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土地收人用于职工安置等支出1561.28亿元。
  在我国耕地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和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目前,还有不少政府干部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利用让出土地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在任期内的经济的增长,他们对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讲得多行动少,耕地保护意识不强。
  2耕地保护措施
  2.1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
  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得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护,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
  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建设规划,国家要建设、耕地要保护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有效克服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对策选择。
  改造旧城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改造旧城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扩大城区的容量。
  2.2调整土地结构、努力提高效益
  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用地比例,调整各类作物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及林果、畜牧、土特产等,兴办一批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在“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方面动脑筋,从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着手,认真做好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旅游产品开发、景点建设、服务管理等反面多下功夫。
  以改造乡镇驻地为重点,使驻地建设企业的资本存量转移与重新组合,发挥巨大资本存量的再投入作用,环节土地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推进新兴消费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2.3采取综合措施,扭转恶性循环
  应对工业产业的内外环境进行整治,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解决包括城市在内的工业品污染问题,对超标污染加强监测,限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可采取耕地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的方法,同时要植树种草和优化解耦,保持水土、防沙治沙和三料短缺问题的而解决得以统筹。对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要增加人工植被,城市建设要合理布局,加强斜坡建筑管理,防止新的认为破坏,要治坡与治水相结合,综合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现大地园林化,搞好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使林地生态环境不断向高效平衡的方向发展。在国家统一规划下,适当扩大绿肥播种面积,增强农业投入,增施有机肥,牢固树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观点,提高土地生产力。
  2.4整顿土地市场,科学出让土地
  把土地推向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运用使用权出让金和税费这个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者进行制约,形成一种节约用地、合理的自我约束机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不仅为各级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加强了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2.5增强惜土意识,造福子孙后代
  开展国土危机教育,更新传统观念,唤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忧患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
  增强人们的惜土意识,我国已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每年通过宣传活动,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资源知识,集中力量大抓,统一部署,全面总动员,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社会舆论。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形式举办土地法规知识培训班,对乡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土地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小学搞国土观念教育的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规范土地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是十二个程序,把握好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六大环节。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行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3总结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就要求我们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我们要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耕地作为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和节约资源,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合理使用,提高国土资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力,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

文章标题: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1028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