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其中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1影响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对动物产品质量和畜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动物产品市场经历严峻的考验,严重影响了动物产品的质量。一些不法商贩受到利益驱动,逃避检疫、私屠乱宰动物、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1.1良种繁育环节
随着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不断发展,通过引进品种,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适合当地品质优良的品种,提高良种化率,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动物良种繁育滞后,导致动物品种质量不高,影响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2饲养管理环节
目前,我国养殖业模式多元化,既有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也有个体农户散养。因此,各种养殖方式的日常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一些养殖户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饲养管理水平低;个别不法养殖户受经济利益驱动添加违禁投入品,造成动物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危害。
1.3疫病防控环节
受国际、国内贸易的影响,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生物安全意识不足、养殖户防疫观念差、病死动物处理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动物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动物产品质量,甚至导致动物产品供应出现问题。
1.4检疫检验环节
我国动物检疫只针对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而且检测手段相对落后,基层检疫仍然以检疫人员感官检查为主,缺少与动物疫病相关检测标准相配套的仪器设备,而在肉品品质检验方面工作不足,影响检疫和检验的科学性。
1.5监督管理环节
我国农业部门成立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工作,为动物源性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关。但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定点屠宰存在多种经营模式,有些屠宰点动物防疫条件极差,屠宰设备简单,工艺落后,给动物产品安全带来隐患,甚至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机构改革,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系正在发生改变,如何做到监管到位,防止病害动物产品进入市场,是提高动物产品质量的有效保障。
2建议应对措施
2.1加强宣传教育
包括动物源性食品在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应通过宣传教育,进行业务法律知识培训,让广大业内人员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确立红线意识。
2.2完善监管体系
借助国家机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明确监督执法部门责任任务,从而明确动物产品安全的管理工作主体。配备检测、通讯设施设备,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
2.3建立准入制度
要对养殖场进行有效监管,建立详细的养殖档案。发现使用违禁药品、饲料添加剂的给予重罚;对超标或不符合规定动物产品,坚决逐出市场,并做无害化处理;对加工销售病害肉的不法之徒要给予严厉处罚,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2.4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畜禽良种化率,促进养殖标准化和防疫制度化,发挥科技作用,做到从育种到出栏全程可追溯,通过技术手段,保障动物源性产品质量。总之,要保障动物源性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要求监管部门认真负责,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更要求养殖业从业人员,要严格投入品管理,从源头保障产品安全。
《浅谈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应采取的措施》来源:《吉林畜牧兽医》,作者:王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