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行业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所属栏目:畜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11-16 10:26 热度:

   自 2016 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后,不仅在制造行业,包括水产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都在研讨“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水产品行业需要 怎样的“工匠精神”?

  就水产行业来说,水产品的“海量”、“刚需”、“高频”的三大消费特征,引发了很多不良之徒,在流行的微信圈子里常常都有直指食品安全的内容。当下,水产行业的品牌缺失,以及海鲜行业一直处于传统的层级经销模式,常常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不利于行业导向的发展倾向。

  为此,水产行业更应倡导“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为其一,“工匠精神”是一种“笨” 精神。说传统,我们先看看小作坊的 “互联网 +”改革。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 +”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 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会问,当前国内食品安全话题已经让人谈吃色变。“工匠精神” 难以阻止包括海产品在内的信任危机。在笔者接触水产行业以来,国内海产品行业不是没有好的产品,而是好的产品因为没有好的渠道和好的价格,导致消费者难以买到。比如,5 月 7 日在京举行的北京古田企业商会,商会顾问吴永强先生赞助的已经发好的、酒店加工端上餐桌的这道海鲜“硬菜”颇受青睐。为何?一是大家信任度很高,二是行家里手不少,懂行。如果没有年复一年、从业几十年的“工匠精神”,相信“笨”的不一定是消费者,更可能是经营从业者。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 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 100 年。你看别人造的锅,10 年 20 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

  此话似乎很有道理,“菲仕乐” 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甚至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了,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为什么一个 8000 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

  社会呼唤拥有“工匠精神”的水产品企业,意味着必须打破价格为先、只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自欺欺人的发展模式。因为这样已经阻碍了水产行业的发展,业界值得深思。

  在今天的水产行业,有工匠,也有工匠精神,只不过还屈指可数,没有形成气候。工匠一定会回来,水产养殖放心水产品、流通安全水产品、销售良心产品一定会回来!就像北京水产农特产企业商会会长叶华贵一直强调的,“我们不需要物美价廉,而是物美价实!”好的水产品,应该回归他的合理价格。

  经营水产品的工商业者很苦。最近,北京丰台区玉泉营西南郊冻品市场刚刚贴出通知,逢周六休市一天。他们不仅在“劳动创造财富”,也在为行业做出贡献。尤其水产活鲜行业,通宵达旦是常态,海鲜进驻市内大中批发市场都要天亮前大货车出城,买家往往七八点前就将完成当天采购任务。当然,辛苦的经营不能成为造次的理由。可以说,海产品就是一个培养“工匠精神”的苦行当。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每天都有众多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有一夜暴红的互联网神话。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 一样的意志和信念办企业、做产品,坚持“工匠精神”,实为不易,是为赞!

  《水产品行业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作者:杨谊兴。

文章标题:水产品行业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xumu/4127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