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兔品种众多,肉兔肉质鲜美,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的喜爱,肉兔的皮毛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介绍了集约化饲养繁殖肉兔的养殖方法。
《中国养兔杂志》杂志是由农业部主管,江苏省畜牧总站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国内唯一的养兔专业技术类月刊。单月出版学术版,侧重刊登学术研究性论文;双月出版普及版,侧重刊登科普实用性文章。
介绍了肉兔集约化饲养繁殖技术,包括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生产管理等技术,以期为实现商品肉兔全进全出、均衡出栏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在传统的肉兔生产中,兔群的繁殖管理是粗放的,基本做法是根据母兔的自然发情状况进行配种,导致生产的兔肉产品规格不一,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影响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特别是在肉兔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过程中,采用自然交配的繁殖方式,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从2007年开始,山东德力盈食品有限公司借鉴欧洲的生产方式,在滕州市张汪镇建设了年产10万只商品肉兔的示范场,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肉兔集约化饲养繁殖管理技术,实现了商品肉兔的工厂化生产,母兔人工授精受胎率由62%提高到90%,胎均产活仔数7只,年产活仔数达到50只。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1同期发情技术
要实现按计划批量生产兔肉,必须使批量母兔同期配种,才能实现同期产仔、同期断乳、同期屠宰[1]。这种控制批量生产的核心技术是诱发母兔的同期发情,同时进行人工授精。具体方法是:在母兔同期发情技术处理中,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皮下注射20~30 IU,同时肌注科特壮(Catosal)0.2 mL,间隔48 h进行人工授精,同时注射促排卵3号(LHRH-A3)5 μg对母兔进行同期发情处理[2]。
2人工授精技术
2.1采精频率
在肉兔集约化生产实践中,与繁殖母兔分群饲养相匹配,种公兔每周只安排1 d集中采精,其余时间让种公兔休息,当天采精时每只种公兔采2次,间隔30 min,第1次采出的精液中往往含有固体精清,需将其与精液分离弃掉,而第2次采出的精液不含固体精清,采出的精液数量和质量均优于第1次。用于生产商品肉兔时可将不同种公兔采出的精液混合后再稀释输精。为保证精液稀释质量,采用专用稀释粉进行稀释液的配制,精液和稀释液按1∶1的比例稀释。精液现采现用不贮存,母兔人工授精时输精剂量0.5 mL,有效精子数达3 000万个以上[3-4]。
2.2输精方法
输精的技术熟练程度与母兔的受胎率和产仔数密切相关[5]。应培养固定的人工授精员,实施人工授精操作时不能随意更换人员。在输精时,由助手抓住母兔的背部,使母兔臀部略朝上,输精员持输精器。取经过稀释的精液0.5 mL慢慢插入母兔阴道内约6~7 cm处即可输精。输精器及精液必须加温至与兔子体温相接近,输精前可放在35 ℃的温水中保温。插入时应轻轻向前上方旋动,要边旋边进,不可硬插,以免损伤生殖道。插入后可来回轻轻抽动和转动几次,有助于刺激子宫颈。抽出输精器时也应慢慢地边转动边抽出,以防精液随输精器溢出。抽出输精器后,即由助手拍打兔子的臀部,使母兔受惊,以便精子吸入。
3生产管理技术
3.1分群饲养
繁殖母兔分群饲养,主要是根据繁殖周期,母兔群分批进行配种。根据滕州市目前的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实际,选择半频密繁殖方式,即以49 d为1个繁殖周期,年产7.4胎。分群饲养的具体操作是:根据49 d的繁殖周期,与种公兔每周只安排1 d采精相匹配,把母兔群均衡地分为7批,每周配种1批,每批按固定的时间安排配种、摸胎、放置产箱、产仔、断奶、称重、免疫、转群等工作,真正实现肉兔育肥全进全出的“循环生产”。这种方法的优点:一是能对相同日龄的兔群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生产性能和饲料报酬得到改善;三是有利于“全进全出”体系的建立;四是工作安排合理省时;五是有利于疾病防控。
3.2生产流程
要实现商品肉兔的工厂化生产,必须科学合理地根据公母比例、年龄结构、母兔年更新率分期分批地建立后备母兔群、繁殖母兔群及各环节相配套的生产流程。以山东德力盈食品有限公司张汪兔场为例,该场年出栏10万只商品肉兔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良种肉兔纯繁(一级繁殖场选优提纯)→按照繁殖母兔年更新率50%,每间隔172 d,一级繁殖场开始每年向二级繁殖场连续提供7批,每批300只,年龄间隔49 d的后备母兔群→二级繁殖场按照半频密繁殖方式(49 d为1个繁殖周期),对母兔进行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处理,每1批300只繁殖母兔,共7批(共有繁殖母兔2 100只),同时配备供精种公兔50只→商品兔场每周育肥出栏商品肉兔2 100只,年出栏达到10.9万只。采用此生产流程,即能够实现商品肉兔全进全出、均衡出栏的工厂化生产。
4参考文献
[1] 杨正.现代养兔[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陶岳荣.肉兔高效益饲养技术[M].1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3] 赵廷军,张维祥,潘雨来.人工授精技术在家兔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养兔,2007(2):18-20.
[4] 李爱荣,乔荣根,严本圣.影响家兔繁殖力的主要因素[J].中国养兔,2007(3):40.
[5] 商国霞.提高家兔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北方牧业,2007(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