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真正的生活在县城”。“县”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的基本单位,不仅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面貌,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互联网经济时代,县城经济要发展,除了有完善的道路交通之外,物流网络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多数县城独立的第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更多的是依托农业生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二、三产业链来发展经济,农产品的销售十分依赖物流圈的建设,只有将互联网农业经济与完整高效的物流体系联合起来,才能使县域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更加顺畅。结合当前互联网和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如何科学、高效、创新地建设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关系到县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显现。由林晓伟著写的《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形成机理与协同策略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年10月)一书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探讨了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详细剖析了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形成机理,试图设计出科学、系统、高效的县域农业物流发展方案。全书以互联网经济视阈下的县域农业物流为研究对象,以县城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联系为演进机制,揭示了农业物流生态圈从形成到成熟再到衰退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互联网时代县城物流圈建设经验。该书内容上主要呈现出如下几点特色。
一、专业深刻,对县域农业物流自发组织规律总结到位
县域互联网农业物流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研究课题,体现在组合要素的多重性、交互关系的复杂性上。首先,“互联网+农业”本身即为一个新兴经济产业研究课题,其与传统农业在作业方式、产品销售、贸易方式、资金流通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是一个处于探索阶段的新兴经济话题。其次,农业物流建设是物流经济发展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一来是农产品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性质,对时效性和运输保存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农产品运输体量大、市场涉及跨境运输,检疫转运所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高。最后,将农业、物流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并局限在“县城”这个特定的位置,又对建设成本和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涉及其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灵活机动地组织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需要具备高度的组织调度能力,对县域农业物流作为一个经济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对其衍生发展规律有明晰的认识。作者凭借在经济管理学等领域多年的研究实践经验,从多个角度、纵深探索了县域物流建设的一般规律,并形成了科学明了的总结文字,圆融自洽,具有较高的实践参考价值。
二、立足技术壁垒及剧烈竞争趋势,尝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不同于一线城市的物流体系建设,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客户量大且稳定,投资回报效益明显,在资金和技术上都没有明显短板。而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建设,所拥有的软硬件设施显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县域农业物流的建设不仅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还会形成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增加了县域农业物流建设的难度。同时,与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相关产业规章制度还未成熟相对的是,物流产业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产业链上企业非良性竞争现象频发,对本就不成熟的乡村物流体系造成了更大的冲击,阻滞了乡村农业物流的有序发展。在此背景下,作者致力于农村物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强调一线城市和县城、县城和乡村以及物流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消弭恶性竞争和无效竞争对行业生态造成的伤害。显示出本书切题立意上的审慎性与前瞻性。
三、基于市场调研结果,提出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发展策略
本书与一般经济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所引据的事实和所得出的结论,本书皆列出了有据可查现实案例。在参考权威性专业文献之外,作者还深入一线县城物流市场,对县域农业物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作了详细调研,形成了具有充分可信度的调研数据和结论,对于后续县域农业物流生态圈的构建方案的形成奠定了事实基础。仔细分析本书所提出的协同发展策略,可发现作者在充分尊重市场实际、积极参与国内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还将视野进一步扩大,对比了许多发达国家县域乡村地区的农业物流的发展方式,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及成功经验,使针对我国县域农业物流建设意见更具可操作性。
《县域“互联网+农业物流”数字化发展趋势》来源:《中国稻米》,作者: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