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也是带动当前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主要方面,同时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事项的制度也与下面事项有关。
文章选自:《农业经济与管理》(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东北农业大学主办的农经管理类刊物。本刊坚持为“三农”服务,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本刊愿成为您事业发展的挚友。
摘要:加大绿色农业经济科研投入,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的技术方案,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示范推广,利用各种途径扩大绿色农业基地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可信度。
关键词:绿色农业,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农业经济论文
1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
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发布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发布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撑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省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国务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并把扩大绿色食品生产,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
国务院2007年通过《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9年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2010年通过了《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河北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视和政策推动为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1.2市场需求旺盛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对安全、优质、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内,居民逐步倾向于将绿色农产品作为消费的首选;在国外,有机食品也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伴随国际“绿色壁垒”的日益强化,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现阶段,绿色食品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形势以及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显示出绿色农产品非常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1.3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突出,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这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2007年国务院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方向。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要求;将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等作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改革中的重点工作。
2.1.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存在问题
2.2.1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8]。
2.2.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9]。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2.2.3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含量低,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AA级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偏小,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10-12]。
2.2.4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少,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9],缺乏带动能力。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绿色农业经济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及投入资金大力扶持。各地区应继续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和示范区(基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求,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基础上,在绿色农业立项、技术和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加强在生产技术性服务、物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组织协调农业、环保等部门力量,形成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合力。
3.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3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