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7-10-19 11:27 热度: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循环经济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循环经济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主要研究湖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四川经济期刊,2004年全新扩版,通过调整内容、提升质量,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理论和改革研究的一流期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和96页的篇幅,将使《农村经济》成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农村经济类专业刊物。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已经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生态农业作为循环经济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农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因而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现实途径。在对国内外农业发展模式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一、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湖南具有4000年的农业文明史,有着深厚的农业技术,其传统农业实际上可称为“现代生态农业之母”。湖南过去城乡居民的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畜禽、鱼、桑、蚕、蚯蚓、沼气和菜地、农田、鱼塘、树林、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和生物降解等时空生态位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只有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商、研结合,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融通的产业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脑体结合的网络型和知识型经济,“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湖南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湖南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近些年来,湖南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大多数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效应、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湖南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来自资源环境的挑战。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劣势明显。就全省范围来看,目前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村经济水平低、人均农产品数量低、农民收入低和农业环境问题突出仍然处于一个低水平,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农民素质、农村道路以及产业意识还有待提高,政府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的扶持不到位,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强地域性和多元文化对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

  3.支撑湖南生态农业的科技基础还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还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主要表现在:①技术缺乏,例如生物技术、无公害农药等技术缺乏;②技术成熟度不足,很多技术还存在缺陷,例如新型肥料的种类很多,但缺乏鲜明的主打品种;③现有成功的生态化技术及其产品,由于价格昂贵,仅限于少数区域使用,大范围推广难度较大,如“3S”农业技术、缓释肥料等;④有不少先进单项技术,但技术组合与衔接差,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4.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受一些政策制约。目前湖南小农经济的味道仍然很浓,仅仅依靠农户的小块耕 地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非常困难的。生态农业目前正处于培育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对生态农业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投入,但与发展需求相比还很不够;湖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总量十分有限,而且主要投向个别研#p#副标题#e#究领域;支持较多的科研项目往往是以追求经济目标为主导,而将生态效益放到次要位置,甚至有时只是将生态效益作为获得项目的“招牌”和“幌子”,对生态效益的实质性关注很少。

  5.管理机制滞后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湖南绿色农产品有了较大发展,但管理体系还处于 初级发展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还很不规范,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认证还比较混乱,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产品的形象和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远远没法正常开展工作,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科技的推广;另外,生态农业的组织形式也很不健全,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农户与企业之间、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之间还不够协调,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上还存在漏洞和不足,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4 湖南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2.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3.进一步确定生态农业模式为主导模式地位,找出合理的发展模式。湖南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地形地貌、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资源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湖南生态农业模式在广大农民群众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模式有:

  (1)农田合理间套作的结构优化模式。通过多熟间套耕作对自然资源能更加充分持续地利用巨能保持地力。

  (2)农林间作或混林生态模式。在大地域上依据水、温、土、地貌等条件确定适宜树种及其密度,而在具体小地块上则按种群生态与生态位原理加以合理配置,使林粮协调发展。如“林果一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林果一畜禽”复合生态模式等。

  (3)种养配套互补的循环模式。运用了生态学边缘效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某个子系统的部分输出成为另一子系统的有效输入,取长补短,配套互补,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如稻一草一鹅(鱼)模式、桑基鱼塘模式等。(4)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利用了生态学上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与还原者组成了平衡关系,因此系统稳定,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如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养牛模式、“畜一沼一果一鱼”生态农业模式、“种、养、加、能源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等。

  (5)庭院经济模式。由广大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庭院进行“水陆空”立体经营,把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6)用养结合的集约型规模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和功能,通过人类对系统的合理干预,改善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条件,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p#副标题#e#7)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有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不同模式。

  (8)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立体农业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自身的特点,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空间的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小流域的整合效应,从而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的统一。

  (9)贸、工、农一体化模式。生态系统通过完全的代谢过程一同化和异化,使物质流在系统内循环不息,并通过一定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结构调节,使得各种成分相互协调,达到良性循环的稳定状态。

  4.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和推广力度。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的对象大多为公共资源,其浪费 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故需要国家和政府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对实施生态耕种的农场进行补贴,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刺激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并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湖南省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还要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使消费者取得共识,以此来促进生态农业加速发展。

  5.促进公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6.完善生态农业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整顿农产品质量检测混乱局面,坚决打击市场上各种农产品鱼目混珠状况,促进生态农产品流通,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特别是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立,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3]。同时加强各级农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农业的安全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并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严格执行现有国际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并积极参与国际有关生态农业标准制定,以促进湖南生态农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湖南生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杰,成蓉晖.浅析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理论新探索,2008.6:16-18

  [2]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11):22-26

  [3]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4]刘秀艳,王丽静.再论#p#副标题#e#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J].中国市场,2008(1):110-111

  [5]杨文,李世平.多管齐下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人民日报,2008.7.7

  [6]霍勇.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44-60.

  [7]李哲敏,信丽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41-244

  [8]刘兴,王启云.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9.8:1380-1385

  [9] 张录强.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3-20]全球品牌网

文章标题:湖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3675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