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10-10 13:53 热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增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更加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利用,现如今不仅仅城市,一些小城镇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本文就针对城镇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是我国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地价评估部门,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工矿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与土地专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从事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利用、整治、保护和土地信息等专业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在科研、教学与业务工作中的参考文献。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和重要基础。我国人口重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

  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是:小城镇是非功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干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家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和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销售,还可以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运往城市销售;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清洁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个方面不良影响:

  一是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

  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

  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物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二)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要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三)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长期共存耕种和良田,多为菜地,单产水平很主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一。

  (四)居民点小而散乱,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地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低待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五)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

  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普遍产生担心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自己不愿意多承担任务,总想把任务推让给其他市、县、乡、村,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吃饭靠买粮”,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确良群众基础监督力度。

  (二)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的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上改革过程中,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面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有偿使用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对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鼓励国有土地功能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面转变。

  (三)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为了主动、积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向作用。

  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分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另外,为了加强规划管理,还应充实规划机构人员和增拨规划管理经费。

  结束语

  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常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散乱的村落,要不是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落不明适当进行迁村并点的工作,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启林,中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2]林增杰,城镇土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城镇环境卫生规划》

文章标题:城镇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3362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