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9-23 11:04 热度: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的不断富强,农业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此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就业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不仅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间的发展步伐的一致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影响及对策。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本刊办刊宗旨: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领导机关宏观决策服务,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为从事农经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师生。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关系到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数据表明,我国农村有5.3亿劳动力,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只需要1.8亿常年劳动力。换而言之,有3.5亿的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出去。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有2.29亿人,在不考虑外出农民工的就业稳定状况的前提下,至少还有1.2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股潜在的社会发展力量,对于如何处理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意义。首先,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够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做出调整,就能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民收入中,除了正常的支出部分,其余的资本可用于农业投资,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了非农业利润,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业,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同时还为非农业部门创造了更大的经济利润,有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期受制于手工劳动和低效率的传统农业中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何去何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表现出较快增加势头;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省内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入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外出农村劳动力多是当地素质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综合看来,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整体来说稳步发展。

  然而,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项大工程,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和基本政策不够完善,当这一群体在社会中自由流动时难免产生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外出打工人员的身份不能得到改变,在他们拥有一定的能力的时候,由于户籍地限制他们仍然不能与城市人一样得到同等的待遇,使得人们产生不满心理,这就产生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城市需要的人员标准不相适应。再次,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不顺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是在一些制度上还有严重的限制,外来人员不能与城镇人员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在生活成本迅速增加的今天,农民工务工收入中了正常的住房、教育、生活费用等开支后,所剩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农民工就业的积极性。

  最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最为: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这些都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三、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而且,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p#分页标题#e#

  第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小城镇发展,扩大就业需求。城市化水平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门类增多,消费水平提高,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增多,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提供平台。城市化的步伐应该是发展小城镇,要在现有的城镇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根据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二,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依托工业化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内部的结构,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尽可能多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工业化的进程促进着国家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例如,服务业,交通业,建筑业等等,这些行业的发展能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种农业与工业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带动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第三,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城市的建设者,本应享受到相应的权利,不应受到歧视。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应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促进就业,在将来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投入,实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通过国家和个人共同支付社会保险,使得农民工也可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最户,政府应采取相应政策禁止和取消对外地劳工的一切收费,包括子女入学、税收、购买住房方面给予其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尤其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十分必要。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与社会需要的人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全方面的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同时,对于务农人员,应提升从事农耕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最后,还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强化培训。

  第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的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地区上促进我国中西部发展,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增强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结束语: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政府、高校、企业和毕业生等共同努力下,积极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体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 唐友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24

  [3] 贺一耕.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思考[J].中国农村研究.2004 (06) 4~7

  [4] 程长羽.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J].经济论坛,2004(04)13~14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3349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