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是人类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人类可以利用土地进行种植作物,建造房屋等,是生活中离不开的资源。对于土地资源开发国家也一直在做,土地开发使土地更加合理的利用起来,本文是一篇农业经济论文,文章题目是土地资源开发及生态补偿浅析,下面是文章正文:
摘 要 土地资源开发及生态补偿困扰大众已久,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从当前实情出发,分析了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并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土地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可是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地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发展。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0.777公顷(11.6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加上土地开发利用上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土地资源开发及生态补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概述
从广义上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所进行的活动。 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土地开发主要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利用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我国土地开发利用生态问题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盐碱化土地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38%;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碱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减退;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2)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
(3)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所致。另一类则是非农业建设占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
(4)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在工业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分布广、资金技术缺乏,大量污染物质随“三废”排入河流、农田。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统,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农田,不少污灌区已发现重金属在表面土积累。
四、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生态补偿
(一)加快建立“环境财政”
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在中央和省级政府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
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将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增加水资源税,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
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可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
(五)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技和理论支撑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尚有很多重大问题急需深入研究,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需要探索加快建立资源环境价值评价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及“绿色GDP” 核算体系。
(六)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
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为此,必须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美,朱翔,刘春腊.基于RBF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预警[J].地理学报,2012(10).
[2]黄焕春,运迎霞.基于RS和GIS的天津市核心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7).
[3]刘卫柏,李中.新时期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4]崔建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两种尺度”――自然生态规律与人的内在需求[J].理论学刊, 2009(05).
[5]吴志文. 生态价值规律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诸问题探讨[J]. 世界林业研究,2000(01).
农业经济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陕西林业科技》是由陕西省林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林业研究中心合办的林业综合性科技期刊。其指导思想是“尊重科学、面向科研、面向生产,服务于林业”。刊物宗旨和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林业政策、科技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重点报道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经验、管理技术、普及林业科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