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3-23 09:23 热度:

   摘要:塞罕坝公园处在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功能是保护生态。该文阐述了塞罕坝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从正、负2个方面分析了塞罕坝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指出了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保护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塞罕坝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关键词:塞罕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塞罕坝林场位于塞罕坝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林场管辖范围内无大型污染企业,林场内内的生活居民较少。林场辖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生长状况良好,有林地面积达68842.5hm2,占总面积的70%以上,森林覆盖率80%左右。森林公园内部河流较多,纵横交错,有七星湖、泰丰湖、太阳湖等大型湖泊。近几年通过封山育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更加丰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原始林也人工林自然结合,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根据这几年的气象有关资料监测显示,塞罕坝空气质量达到GB3095一级标准;居民使用的完地表水也在日益改善,达到GB3838Ⅱ类标准;园内主要景点的空气负离子高达2000~3000个/cm3;空气比较干净,空气中平均细菌含量小于200个/m3。林场生态环境资源一直处在全国领先水平,为建设森林医院、森林康养基地、高水平度假区等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林场场部及附近农村周围由于缺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造成污水和垃圾处理不及时,有些直接排放到湖泊和河流中,造成局部污染。另外,近些年随着塞罕坝的著名度越来越高,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的排放比较严重,但这些短期、局部的影响通过森林自身的调节、净化功能基本可以消除掉。

  2生态环境正面影响分析

  2.1营造林

  营造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林地清理、整地及苗木栽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营造林初期会使土体裸露、疏松,产生一定面积的裸露地面,破坏土壤稳定结构,在降雨天形成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将有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而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2.2森林经营

  森林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森林抚育和林木采伐2个方面。2.2.1森林抚育森林抚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营林措施和经营管理措施,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抚育后将杂草埋青,保留林地枯枝落叶和林下地被物,采伐剩余物归还林地等措施维护地力平衡,避免林地地力下降。因此,森林抚育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2.2.2林木采伐林木采伐及滚木集材均会对林下植被造成影响,且如果大面积皆伐和滚木集材道过密,还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另外,采伐机械和运输工具产生的噪音也会对野生动物栖息产生一定的影响。

  3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分析

  负面影响主要来源于生态旅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1生活污水

  主要包含洗漱废水、卫生间污水、餐饮带来的污水排放等,来源于游客、旅游设施等,由于没有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都是未经严格的消毒直接排水,所以可能会造成局部污染,影响塞罕坝的自然生态环境。

  3.2火灾隐患

  由于一些游客没有较强的森林防火意识,在旅游过程中对林场的防火工作造成较大的压力,塞罕坝天气寒冷,树木常绿时间较短,春季和冬季天气尤为干燥,生态旅游区在一年中有1/2时间有中度以上的火灾危险,火灾隐患较为严重。

  3.3过度利用

  塞罕坝公园处在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为生态保护功能,目前已超过承受限度的游客数量,对森林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例如土壤被过度踩踏,植被被破坏。同时,游客的行动对辖区内的野生动物的生存和栖息也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为顺利实现规划目标,减少和避免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使规划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得到最佳发挥,必须采取水土保持、环境容量控制、植被保护与恢复、野生动物保护、“三废”与噪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与监测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1水土保持

  在营造林和森林经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水土保持措施:(1)所有营造林活动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造林技术规程》等有关规定要求。(2)整地后及时用灌木草本等覆盖地表,避免表土裸露;保护好沟谷、河岸地的天然次生植被。(3)采伐和集材尽可能地保留地表植被,尽可能减少集材道的密度和数量。(4)严格执行采伐作业规范,主要采用小块状、间伐等方式采伐,控制大面积皆伐。

  4.2环境容量控制

  一是实行旅游预约,分流高峰日客流。实行多种类型门票价格,采用多类型浮动票价,门票分为当日、月和季度等各类型;若预订门票跨入高峰期内,则票价上浮;若未跨入高峰期内,则票价下降或免票。二是空间上采取点线面布局方式,多元一体构建防火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景点设围栏、重点监测装置;防火线、道路巡逻设计,沿线设标识安全牌、站卡控制游客量;旅游休憩区全区重点布控视频防火监测体系,专业消防队伍建设,完善巡逻队伍、巡逻机制,专人专区,定时定期进行防火巡逻。4.3植被保护与恢复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建设施工时应尽量避免占用有林地、灌木林地等植被较好的地段;土建施工应尽量在植被差的地方取土,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小施工范围。车辆和施工机械应在划定的道路上行驶,严禁随意碾压地表植被和草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完成后,应在设施周围、生产生活区周围进行绿化,以美化环境,防止土壤侵蚀。

  4.4野生动物保护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野生动物保护措施:(1)建设施工期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巡护和执法工作;严禁对周围乔木、灌木乱砍滥伐,严禁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2)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野生动物栖息地,施工作业应避开,不得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活动场所;若发现受伤野生动物,应及时展开救助,并通知当地主管部门。

  4.5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

  由于各规划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都在林场内,将对林场生态环境产生永久性改变。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监测工作,以作为判断生态环境质量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依据,以及林场管理科学决策的依据。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由林场组织进行,若不具备条件,可委托相关部门开展相应观测和监测工作。4.5.1建设期监测建设施工期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噪声、大气环境监测等。(1)噪声监测:噪声监测点设置在各施工和生活区附近。监测内容:昼间等效连续A声级和夜间连续等效A声级。每季度监测1次,并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抽检。(2)大气监测:监测点设置与噪声监测相同。监测内容:TSP、PM10、PM2.5、SO2、CO、CHx。监测频率:每年夏季监测1次,每次连续监测7d。4.5.2运营期监测运营期的生态监测,自各工程完成后每年按季度固定时间开展监测工作。在各建设区边界附近建立监测点,对附近的野生动植物进行定期、连续的监测,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生态定位监测:揭示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2)物种监测:监测建设区域内物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摸清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栖息地状况和适应环境能力及其活动规律、生活习性。(3)生态环境因子监测:为分析生态环境的主导影响因子提供基础数据,也为林场管理提供依据,有必要对建设区内的生态资源进行各方面综合监测。(4)运营过程中噪声等污染因子的监测:制定监测规范,及时对运行期间项目产生的噪声进行抽样监测,并记录监测数据,保证各监测数值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等相关规定或标准。

  《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保护分析》来源:《安徽农学通报》,作者:时辰

文章标题: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huanjing/4528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