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探索出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保护和农业发展路径,采用文献查阅、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概况、水源区保护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开发水源区延伸价值,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库区经济发展,加强水源区管理服务、加大水源区保护力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合理控制水库人口数量等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在保护水源区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1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概况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北面,水库年供水达1.72亿m3,是我国第1个饮用水资源保护区,也是昆明市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保护区总面积629.8km2(径流面积593km2),占盘龙区国土面积71%。保护区内有47个社区(村民委员会),304个居(村)民小组,88277人,耕地面积8180.5hm2,林地面积57075.5hm2。针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当地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昆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实施意见》、《盘龙区关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禁止花卉(百合花、康乃馨)种植的整治方案》等政策文件,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水源的限制措施。近年来,昆明市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确保松华坝水源区水质稳定在Ⅱ类水。
2松华坝水源区保护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保护松华坝水源区是保障昆明饮水安全的必然选择。为此,昆明市出台了严格的水源区保护政策与措施,稳步推进松华坝水源保护工作,效果显著。但松华坝水源区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库区人口增加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人口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松华坝水源区环境,人口数量的增多会导致松华坝水源区资源消耗的加速,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导致水源区环境的恶化。据统计,1950年松华坝水源区总人口3.7万人,1988年增加到6.1万人,2013年总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2%。人口的增加给水源区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水源区生态资源利用随之加快,加上水源区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库区人口增加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2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近年来,昆明市、盘龙区都建立健全了松华坝水源地管理保护专门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水源区基础设施。但由于水源保护资金主要由市财政和县区政府承担,资金渠道来源单一,仍存在着资金投入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另外,水源区大多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且水源区其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业务培训,多以行政工作为主,无法满足水源区保护所需的特殊功能要求[2]。
2.3保护政策不配套,制约着水源区农业的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此,昆明市高度重视松华坝水源区的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中规定,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控制建房、拆除违建、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格实行“止耕禁养”;二级保护区内实施“禁花减菜”、退耕还林、禁止旅游、露营、野炊等措施。但由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90%以上是农业人口,这些措施却使得水源区的农业发展处处受限,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低,无法满足水源区居民的物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水源区居民的利益,更制约着水源区经济发展。
2.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农业是松华坝水源区的支柱产业,但松华坝水源区农业仍处于分散经营,现代化经营水平低,仍处于传统种植、养殖模式的阶段,多采用高化肥、高农药的种植模式,不仅投入大,污染也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此外,当地居民对保护水源区的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也决定着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由于保护政策规定的禁止措施对群众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突,导致当地居民对松华坝水源区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多为被动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源区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3]。
3松华坝水源区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水源区管理服务,加大水源区保护力度
昆明市政府、盘龙区政府、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管理局以及市水务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强水源区管理服务。将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完善监督考核,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加强松华坝水源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源区环境。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设立松华坝水源保护专项资金,畅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相关研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保护松华坝水源区中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松华坝水源区保护进行技术指导,对现有管理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松华坝水源区的政策与措施。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加大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各街道、建制村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垃圾收集站,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按照《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和相关政策文件对松华坝保护区进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整顿违法排污企业,提高违法成本。
3.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合理控制水库人口数量
水源区保护政策限制了水源区经济的发展,致使水源区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健全水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激励生态保护行为的有效措施。建议对松华坝水源区按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划分的区域,采用差别补偿办法。补偿范围涵盖退耕还林、劳动力转移、医疗保障等多方面。创新补偿方式,建立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奖惩制度,将水源保护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当地居民保护水源区的积极性[4]。同时,控制水源区人口数量,可通过水库居民搬迁的方式,也可组织水源区劳动力进行就业相关培训,通过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促进水源区当地居民到外地就业,既保护了水源区环境,又提高了水源区居民的非农收入。
3.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开发水源区延伸价值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保护水源区环境,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建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适度种植有机农产品、优质绿化苗木、经济林果等作物[5]。推广种植银杏、蓝莓、雪莲果、马铃薯及中草药等,不得使用化肥、农药等对水源产生较大污染的化工产品,选择雪松、红豆衫、奕树、红叶石楠等品种培育绿化木苗,推广种植板栗、矮化核桃、香菇、雪莲果等作物。减少因耕作而造成的化肥和农药的面源污染以及水土流失。同时,适度发展旅游行业,开发水源区延伸价值。在严格遵守松华坝保护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前提下,通过控制旅游人数,适度发展松华坝水源区容量内的旅游业,松华坝水源区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滇式建筑和本土的文化韵味,是吸引游客的好去处。
3.4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库区经济发展松华坝水
源区农业种植多为分散经营,采用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难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可在保护松华坝水源的前提下,在三级水源保护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由政府牵头,以“农户+合作社”的形式与农业企业合作,采用订单报价采购的合作方式,带动水源区农业生产。农业企业统一标准,为农户和合作社提供种子种苗、种植技术指导等,并以高于市场标准的价格对达标的农产品进行收购,再经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打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带动水源区农业发展,促进水源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周俊,樊利武,李静.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松华坝水库水源地[J].农业与技术,2015(17):59-60.
[2]李雯,王富林.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4):147-148.
[3]柴艳.昆明市饮用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昆明市松华坝水库调研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4]王志飞.松华坝饮用水源区补偿政策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07(6):28-31.
[5]王恩久.大兴安岭发展林下经济苗木产业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263.
《水源区保护与农业发展路径探析》来源:《安徽农学通报》,作者:赵爽 胡正奎 钟颖 单位:昆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