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与发展》杂志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 农业核心期刊。传播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倡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反映食品安全与健 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直接面向农业、环保、食品、能源、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技 术推广人员与大众读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生态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基本原理的研究,从总体规划特征及规划模式方面介绍了景观生态学思想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景观布局规划,景观生态学
一、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二、景观生态思想与景观布局规划
2.1景观生态思想及其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
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2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利用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并应充分考虑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保护和营造不同层面的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更为景观结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应该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进行。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
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绿地景观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则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
3.2.1关于斑块基本原理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景观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3.2.2关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与基质有明显不同的狭长带状地表空间。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在廊道规划时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通常情况下,带状廊道较宽,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带状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3.2.3关于基质的基本原理
基质是景观的本底,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绿地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原理)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
4.2绿地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别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空间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块之间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等。这一空间模式体现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则表现为“核—带(轴、廊)—网”模式。
(1)核:指的是具有相当面积的大块绿化空间,对调节城市气
候,提供生物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核”可以看作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
(2)带(轴、廊):即区域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线状或带状城市绿地。“带”可以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
(3)网:由纵横交错的绿带、绿廊和绿轴组成,并串连各类“斑块”的绿化网络。“网”是绿地系统“基质”的骨架。
核—带(轴、廊)—网模式的提出,为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应用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模式。
五、结语
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等多个领域应用。
但是,同其它多种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国土地资源极其贫乏,人类活动强度异常巨大的前题下,在欧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适用性如何还需经广大景观及城乡规划师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①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2
②周劲松,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城市,2005.5
③陈孝青,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1.6
④齐康,城市的形态,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3
⑤I·L麦克哈格著,芮径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⑥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