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由于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以落实,队伍不稳定。而且从文化队伍内部分析,很多乡村文化站专职干部年龄偏大,大多数在40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年轻的文化人又不愿意留在基层,从而导致了农村文化队伍后继乏人的情况,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村级文化建设在乡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比例。把农村文化工作同乡镇主要领导的职务升降,乡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二是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从县一级来讲,就是要积极发挥宣传思想大战线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上下联动,齐抓共促;从乡镇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组织,成立文化站,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从村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努力,全县形成县、乡、村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三是健全农村文化投入资金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管理是关键。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发展我县农村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县在各乡镇文明生态村建设中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怎么使用就成了关键问题。笔者认为,除了用于道路、绿化等硬件建设外,一定要按比例预留出资金,用于文化广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以便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
第二、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一是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定期举办农民文艺汇演、文明生态村文化展演、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最佳文化大院”、“最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以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二是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县文化部门要经常组织文化下乡,通过举办培训、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喜欢的文艺节目。最好是为农民建设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因为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受什么,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所以要注意培养农民自己的“庄户剧团”。县文化部门做好农村文艺骨干的传、帮、带,培养一批农民演员。
第三、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一是积极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吸引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特有的深厚感情,恢复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包括传统庙会等,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映生辉,满足农民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二是正确认识宗族文化作用,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从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来看,宗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宗族祠里的匾额、楹联,铭刻着先贤祖训、治家格言,这些都是农村最具特色的文化环境。要认识身边文化的价值,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让农民在祖宗先贤精神思想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用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村落历史文化,来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建设和谐文明的乡风。三是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一定要让他们在发展农村文化方面成为“领头雁”,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农村文化发展格局,努力创建特色文化户、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镇。
第四、积极
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尽管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工作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工作上敢于创新,就一定能使农村文化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而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文化索质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