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困难最多、基础最薄弱、情况最复杂的一项工程,在民族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农民单调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农村,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很少有什么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于是,老年人便投入到宗教活动中去,把清真寺当作唯一的活动场所。不少青少年就通过打麻将和玩扑克牌来打发日子,在一定程度上为赌博行为提供了生存环境。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
(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陈规陋习严重存在。张家川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回族人口占70%),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因而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普遍存在。如群众中的求神拜佛、占卜看相等活动随处可见。笔者曾听一位农民朋友讲,他家上年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在村里算得上中上水平。但村里的神事摊派和陋习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如修建寺庙、祭奠神灵、雕佛塑鬼、迎神入庙等的摊派,少说也要五六千元,而有些农民用于占卜、看相、解梦、看风水、神婆“讨鬼”、“过关”等各类“道场”的迷信消费也极其惊人,这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在农村,一些陈规陋习还严重存在,如借婚姻索要钱财、婚丧嫁娶中的相互攀比等。过去农村娶一个媳妇,彩礼仅需几百元到上千元,而现在,万元甚至几万元的非常普遍,如果女方受过高等教育,那更是明码标价,大专五至八万,本科八至十万,这样一来,便会弄得一个农民家庭债台高筑,为衣食而发愁。而且,人们之间为了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相当严重。据调查,如今人情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原来的“随礼”仅仅局限于婚丧嫁娶,现在却大大拓展了,亲戚朋友家有人参军、升学、生日、满月、乔迁新居等都要随礼,而且金额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过去5元钱就已足够,现在50元也有些拿不出手,100元以上并不罕见。不但随礼要讲排场,请客也要讲排场,每逢大小喜事都要大操大办,酒席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从简就会遭人耻笑,本人也觉得很没面子,人情消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远远超出农民正常的消费水平。
(三)重物质生活提高,轻文化生活享受的现象严重。农民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生活。张家川县共有3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94.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四年,较低的文化程度制约了农民的文化需求,致使他们能享受的文化生活方式非常有限,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追求物质享受第一,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大大超过了精神享受,因而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每年用于订阅报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绝大多数农民固守着“读书无用”的观念,认为现在读书花钱又多,将来还不分配,不如在家种地,养牛,做生意或外出务工,多多挣钱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愿意供孩子上学,致使许多农村孩子把上学当成了一个梦想,辍学也成了一种正常现象,从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后继乏人的状况。
(四)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由于民族地区财力困难,加之投入政策的倾斜,致使有限的文化经费投入大部分流入城镇,造成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目前,全县15个乡镇的大部分文化站受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更新文化设施的问题。而村级文化站建设基本处于停止状态,造成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农民活动仅限于唱唱歌,跳跳舞,扭扭秧歌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二、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一)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列入对乡镇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有的虽然列入考核但所占比例太小,农村文化工作的好坏对整个考核无足轻重,不能引起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使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且在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简单地关注硬件设施的建设,从硬件上下指标,以乡镇、村是否建立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为标准,忽视软件建设,文化站及文化活动中心往往建而不用,成为摆设,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变成固定资产,被闲置起来。
(二)基层政府在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各级政府虽然引导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但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基层政府及主要领导为了方便管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农村群众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需求,不但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而且对群众自主举行的文化活动,经常因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而受到限制,其结果是导致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先进文化无法进入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腐朽落后的文化反而沉渣泛起,大行其道。黄、赌、毒及封建迷信占据了相当大的农村文化阵地,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给农村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三)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严重。由于受民族县财力状况的影响,政府在保吃饭、保稳定的大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对农村文化建设有不同程度的忽视,从而导致能够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极其有限。另外,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了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