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是绿色生态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一般来说,植树起到绿化环境,调节空气中的含碳类气体的量,给人们带来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虽然我国在林业种植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来说,有效的造林绿化面积不是很理想,分布范围也不均匀,造林绿化的效果也不是很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绿化后期管理工作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造林绿化后期的林业技术工作探索极为重要。
1 当前我国林业资源概况
1)在造林绿化工程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我国森林覆盖率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位置,针对不同的地区,各种各样的栽种树木的类型也在不断地增多,丰富了整体树木品类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森林的绿化面积, 同时也为林业提供了充分的资源[1]。
2)国内森林资源的占有率分布不均匀,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森林的分布情况还是很好的,覆盖率也很高,但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 由于每个地方的树木质量不一样,地方土质也不一样, 这就要求在植树过程中保证树木的成活率的工作压力很大,随着国家资源可持续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对造林绿化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视。
3)在造林绿化工作后期,很多林业技术问题的存在成为后期工作上的障碍,在森林覆盖率加大的情况下,市场对木材的需求是有限的,价格越来越低,可是人们对树木的砍伐情况从未减少。 人们盲目地栽种树木,树木的密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规划,导致苗木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死亡的情况,成活率极低,而且树木质量也没有保障,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影响生态环境[2]。
2 绿化后期的工作
造林后期工作是整个造林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做好了后期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树木绿化的目的。 因为树木的生长周期是很长的, 在整个过程中, 都需要对树苗进行很好地维护,而且在绿化之后,还会有育苗的工作要去做,总的来说,就是要保证树木资源的合理运用及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1)提高森林利用率。 在一些空白的地方适当地播种树苗,这样不仅能增加树苗的成活率还能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 对于一些树木质量不高的,要合理地去筛选使用,增加树苗抵抗病虫侵害的能力。
2)科学管理。 树苗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地的有机成分含量、适宜的酸碱度及外界的温度都是有很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就得寻找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载种。 还要做到对树苗很好的一个规划布局工作, 对于一些出现病虫侵害的树苗要及时地去除和筛选,培养出高质量的树苗[3]。
3)合理运用。 比如说树苗的选择、栽种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都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去处理, 才能更好地解决在林业工作出现的问题,林业生产应该要加大科学研究的策略,对于病虫侵害、育种、树木砍伐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技术方面的研究也是需要跟上,才能更好地满足林业发展的需求。
3 林业技术研究
1)在栽种完树苗后期的管理工作中,对于那些将要枯死的树苗要及时地处理掉,及时地更换质量好的树苗进行栽种。 在树苗生长到一定的周期时候, 要适当地对其施加肥料和对土地很好地进行疏松,这样就能在树木底部的土质里含有的有机物、气体等物质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 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质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树苗,保证树苗成活率,换句话说,树苗的成长需要好的生长条件和管理模式。
2)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范围之内,可以对树木进行合理的砍伐使用,不能过度地砍伐,合理砍伐能更新一些树木的成长,增加其他待生长树苗的生长空间, 对其周围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调节。 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砍伐方案,按照科学有序方法对树木进行取舍, 这样还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4]。
3)林业技术上的管理需要高科技技术来保障,有关部门需要把高新的林业技术推广到林业整体规划过程中, 建立专业的管理人才团队和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提高科技高效率的使用情况,全方位地增加造林技术的科技含量。 有关单位要对林业技术在绿化工程中的推广做出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对于在林业技术方面有突破或者有成就的工作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4 结论
综上所述,造林绿化后期的林业技术工作非常重要,工作人员需要将造林绿化的实际情况很好地与林业技术完美结合,充分利用林业技术,更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诸多因素,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正处于技术革新时期,林业工作者需要不断地积极创新,不断地转型,更好地完成造林绿化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丽业.造 林 绿 化 后 期 的 林 业 技 术 工 作 初 探[J].种 子 科 技 , 2020,38(4):51+53.
[2] 李长春.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J].北京农业,2013(15): 97-98.
[3] 董太华,李安强.浅论林业经营与森林生态发展策略[J].南方农机,2018,49(21):78.
[4] 周全华.造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7 (9):28-29.
《造林绿化后期林业技术工作初探》来源:《南方农机》,作者:姜 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