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局限性,文化建设相对缓慢,本文主要研究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农业工程技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宣传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交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经验、推介农业产业化实用技术设备,传递农业产业化动态信息、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为办刊宗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困难最多、基础最薄弱、情况最复杂的一项工程,在民族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在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领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 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一)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农民单调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农村,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很少有什么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于是,老年人便投入到宗教活动中去,把清真寺当作唯一的活动场所。不少青少年就通过打麻将和玩扑克牌来打发日子,在一定程度上为赌博行为提供了生存环境。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
(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陈规陋习严重存在。张家川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回族人口占70%),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因而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普遍存在。如群众中的求神拜佛、占卜看相等活动随处可见。笔者曾听一位农民朋友讲,他家上年的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在村里算得上中上水平。但村里的神事摊派和陋习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如修建寺庙、祭奠神灵、雕佛塑鬼、迎神入庙等的摊派,少说也要五六千元,而有些农民用于占卜、看相、解梦、看风水、神婆“讨鬼”、“过关”等各类“道场”的迷信消费也极其惊人,这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在农村,一些陈规陋习还严重存在,如借婚姻索要钱财、婚丧嫁娶中的相互攀比等。过去农村娶一个媳妇,彩礼仅需几百元到上千元,而现在,万元甚至几万元的非常普遍,如果女方受过高等教育,那更是明码标价,大专五至八万,本科八至十万,这样一来,便会弄得一个农民家庭债台高筑,为衣食而发愁。而且,人们之间为了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相当严重。据调查,如今人情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原来的“随礼”仅仅局限于婚丧嫁娶,现在却大大拓展了,亲戚朋友家有人参军、升学、生日、满月、乔迁新居等都要随礼,而且金额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过去5元钱就已足够,现在50元也有些拿不出手,100元以上并不罕见。不但随礼要讲排场,请客也要讲排场,每逢大小喜事都要大操大办,酒席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从简就会遭人耻笑,本人也觉得很没面子,人情消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远远超出农民正常的消费水平。
(三)重物质生活提高,轻文化生活享受的现象严重。农民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生活。张家川县共有32.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94.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四年,较低的文化程度制约了农民的文化需求,致使他们能享受的文化生活方式非常有限,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追求物质享受第一,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大大超过了精神享受,因而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每年用于订阅报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绝大多数农民固守着“读书无用”的观念,认为现在读书花钱又多,将来还不分配,不如在家种地,养牛,做生意或外出务工,多多挣钱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不愿意供孩子上学,致使许多农村孩子把上学当成了一个梦想,辍学也成了一种#p#副标题#e#正常现象,从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后继乏人的状况。
(四)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由于民族地区财力困难,加之投入政策的倾斜,致使有限的文化经费投入大部分流入城镇,造成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目前,全县15个乡镇的大部分文化站受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杂志,更新文化设施的问题。而村级文化站建设基本处于停止状态,造成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农民活动仅限于唱唱歌,跳跳舞,扭扭秧歌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二、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一)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列入对乡镇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有的虽然列入考核但所占比例太小,农村文化工作的好坏对整个考核无足轻重,不能引起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使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且在考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简单地关注硬件设施的建设,从硬件上下指标,以乡镇、村是否建立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为标准,忽视软件建设,文化站及文化活动中心往往建而不用,成为摆设,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变成固定资产,被闲置起来。
(二)基层政府在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各级政府虽然引导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但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基层政府及主要领导为了方便管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农村群众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需求,不但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而且对群众自主举行的文化活动,经常因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而受到限制,其结果是导致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先进文化无法进入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腐朽落后的文化反而沉渣泛起,大行其道。黄、赌、毒及封建迷信占据了相当大的农村文化阵地,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给农村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三)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思想严重。由于受民族县财力状况的影响,政府在保吃饭、保稳定的大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对农村文化建设有不同程度的忽视,从而导致能够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极其有限。另外,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了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四)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由于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以落实,队伍不稳定。而且从文化队伍内部分析,很多乡村文化站专职干部年龄偏大,大多数在40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年轻的文化人又不愿意留在基层,从而导致了农村文化队伍后继乏人的情况,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村级文化建设在乡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比例。把农村文化工作同乡镇主要领导的职#p#副标题#e#务升降,乡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二是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从县一级来讲,就是要积极发挥宣传思想大战线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形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上下联动,齐抓共促;从乡镇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组织,成立文化站,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从村一级来讲,就是要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努力,全县形成县、乡、村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三是健全农村文化投入资金的管理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管理是关键。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发展我县农村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县在各乡镇文明生态村建设中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怎么使用就成了关键问题。笔者认为,除了用于道路、绿化等硬件建设外,一定要按比例预留出资金,用于文化广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以便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
第二、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一是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定期举办农民文艺汇演、文明生态村文化展演、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最佳文化大院”、 “最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以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二是积极开展文化下乡。 县文化部门要经常组织文化下乡,通过举办培训、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喜欢的文艺节目。最好是为农民建设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因为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受什么,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所以要注意培养农民自己的“庄户剧团”。县文化部门做好农村文艺骨干的传、帮、带,培养一批农民演员。
第三、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是积极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吸引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特有的深厚感情,恢复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包括传统庙会等,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映生辉,满足农民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二是正确认识宗族文化作用,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从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来看,宗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宗族祠里的匾额、楹联,铭刻着先贤祖训、治家格言,这些都是农村最具特色的文化环境。要认识身边文化的价值,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让农民在祖宗先贤精神思想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用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村落历史文化,来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建设和谐文明的乡风。三是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一定要让他们在发展农村文化方面成为“领头雁”,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农村文化发展格局,努力创建特色文化户、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镇。
第四、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p#副标题#e#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尽管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工作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工作上敢于创新,就一定能使农村文化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而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文化索质上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