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7-07-14 14:31 热度:

   农业土地利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既受到人口、技术及生态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为1955曾,用刊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山东农学院学报本学报,为农业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登载农学、园艺、植保、动物科技、林学、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水利及土木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对冀西北农牧交错带张北县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49年到2011年张北县经历了耕地面积先增加然后减少,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面积先锐减然后逐渐恢复到稳定,耕地中蔬菜播种面积随年度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林业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和社会两方面,经济效益微乎其微,因此面对退耕后的耕地紧张问题,继续发展蔬菜和畜牧产业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1,2]。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发展所要利用的土地。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3,4],因此分析农业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区域农业生态和区域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的基本概况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的西北部及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位于北纬40°57′-41°34′,东经114°10′-115°27′,总面积为3863km2,人口35.3万,辖4个镇、14个乡。张北县地处坝上高寒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392.7mm,年平均气温3.2℃,年平均日照时数2098h,全年活动积温2448℃,全年无霜期90~120d,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代表性地区。主产农产品为马铃薯、甜菜、蔬菜、杂豆、亚麻、莜麦等。

  1.2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涉及张北县、河北省和全国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数据,通过研究这些数据对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各年份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为张北县统计局统计手册,同时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张家口地区农业历史统计资料[6],河北农村统计年鉴[7]和中国农业年鉴[8]等。

  2结果与分析

  2.1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历史过程分析

  从1949年到2011年耕地种植面积的年度变化趋势(表1)可以看出,张北县的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1949~1965年是土地垦荒期,这个时期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从10.31万hm2增加到了16.68万hm2;从1966年开始到2000年,张北县经历了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农业建设时期,耕地先趋于减少,而后逐渐达到稳定;自2000年张北县作为试点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耕地面积迅速减少,从2001年的13.97万hm2减少到2011年的10.07万hm2。

  从张北县1949年到2011年前后跨度60余年的林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来看,该地林地面积经历了从无到有并呈直线增长的变化过程,1965年该县的林地面积为0.74万hm2,到2011年增加到了11.31万hm2,均超过了草地和耕地面积。由于大面积毁草开荒,张北县的草地面积从1949年到1980年期间出现锐减,从1949年的19.13万hm2减少到了1980年的6.03万hm2,从1981年开始,由于林、草、牧相结合,以牧为主的坝上经济建设方针的实施,做到林草结合、改变造林方式,间种牧草,形成乔灌草网带片林结合的防护体系,张北县草地面积恢复到逐渐稳定,2011年的草地面积为10.62万hm2。

  计算分析张北县耕地和林地、草地面积比的年度变化可以得到1949年为0.54∶1,到1980年增加到1.69∶1,从1981年开始逐渐降低,到2011年降低为0.46∶1。

  表2为1949-2011年张北县各种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物总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从1949年的10.16万hm2增加到1965年的16.10万hm2,然后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播种面积也在降低,到2011年降低到10.06万hm2。

  在耕地的利用结构中,粮食作物生产在张北县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却在下降,从1949年的87.60%下降为2011年的49.60%;与粮食作物不同,以胡麻、油菜、油葵和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则无明显的变化,其中1949年较低,为0.92万hm2,占总面积的9.06%,1986年的最高,为2.95万hm2,占总面积的21.72%,2011年为1.97万hm2,占总面积的19.58%。

  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张北县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使蔬菜产业不断扩模升级,蔬菜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0.10万hm2增加到了2011年的1.11万hm2,呈直线增长趋势,占总面积的比例也从1949年的0.98%增加到了2011年的11.03%。

  2.2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

  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图1为1949-2011年张北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农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到从1949年到196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农业产值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处于低迷的徘徊状况;林业产值在逐年增加,1965年比1952年增加了24.6万元,增长了10.25倍,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在增加;牧业产值也在增加,而占总产值的比例也徘徊不前。1966年到1990年这个时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增加的趋势,但农业产值、牧业产值依然徘徊不前,只有林业产值逐年增加。从1991年到2011年,张北县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较快速度地增加,其中农业、林业和牧业产值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农业产值与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增长很快。尤其是从2001年到2011年,由于这个时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草畜矛盾,使牧业产值有了明显增加的趋势,与农业产值持平甚至在有些年份超过了农业产值,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稳定增长起到了保证作用。

  张北县地处冀西北农牧交错带,这里常年气候干燥、寒冷,树木生长较慢,一般树木种植20年以上才能成林,且张北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由于受坝上特殊的自然条件所限,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营造的是生态林,因此森林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和社会两大效益上,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从图1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2011年林业产值虽然一直在增加,但还是远远低于农业和牧业产值,如2004年林业产值达到最高,也只有4678万元,只占总产值的2.82%,而同年度农业和牧业产值分别为74557万元和84180万元。因此作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面对退耕后的耕地紧张问题,如何发展高效高产的富农产业是张北县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张北县从提高系统生产力出发,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鼓励发展错季蔬菜生产,蔬菜播种面积迅速增加(表2),达到了“耕地面积虽减少,农民收入却增加”的目标。表3为张北县叶家村2000-2002年的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种植错季蔬菜成为退耕后种植业系统新的经济增长点[9];又如旱作农田种植莜麦的经济效益只有450~750元/hm2,而种植抗旱、耐瘠、早熟、喜冷凉、耐连茬的小南瓜,采取开沟施肥、覆膜以及聚水集肥等技术,依靠自然降水,种植效益能提高到12000~15000元/hm2,不仅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10],因此扩大蔬菜播种面积是张北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中国目前农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增加草地面积,促进畜牧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张北县加强草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以打造伊利优质奶源基地和建设环京津肉牛羊生产基地为目标,稳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截至2011年底,张北全县共有规模养殖场52家、肉牛规模养殖场5家、肉羊规模养殖场1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10家、蛋鸡规模养殖3家,畜牧业发展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张北县的农民人均收入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980年只有61.0元,到2010年增加到了3620元(表4),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到,张北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河北省及全国相比较,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张北县退耕后应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马铃薯、亚麻、甜菜等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继续保持和适度地发展水浇地,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同时对草场管理应像农田管理一样,提高牧草产量,引导农民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这样既可避免人畜争粮的问题,又可带动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冀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张北县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历史过程从1949到2011年为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面积先锐减然后逐渐恢复并趋于稳定;在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而蔬菜播种面积随时间的推移在持续增加。

  2)张北县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使牧业产值有了明显增加的趋势,而林业发展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较差的经济效益则可忽略不计。

  3)面对张北县退耕后的耕地紧张问题,一方面应继续保持和适度地发展水浇地,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加强草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2]朱利凯,蒙吉军.国际LUCC模型研究进展及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783-790.

  [3]刘庆,陈利根,张凤荣.中国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5):787-793.

  [4]翟文侠,刘会进,王健,等.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26(4):56-58.

  [5]张卫萍.退耕还林补偿政策与农户响应的关联分析——以冀西北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66-68.

  [6]张家口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局.张家口地区农业历史统计资料[Z].1982.

  [7]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农村统计年鉴(1995-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12.

文章标题: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3613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