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水平也不相同,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在农村饮用水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黑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为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的有关水资源与水工程方面的综合性学术类刊物。主要报导水资源与水工程领域的有关学术论文、专题述评、区域发展战略与对策,以及水工程、水管理、水环境、水利经济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地域广袤,人口众多。近年,各级政府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农村饮水安全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质问题,另一方面是水量问题。笔者从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角度,具体到对水源选择、水质处理,供水形式、水源点保护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与同行探讨。
1 黑龙江省农村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饮用水水源主要来自于河流和地下水
影响水质的原因主要有:
(1)农村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随地堆放,垃圾中常含有永久性污染物(如废旧电池),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家禽牲畜养殖废水污染严重,人和牲畜的粪便处理不及时,造成有机物超标。这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影响水质。
(3)为了杀灭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生长,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部分农药是持续污染物,不仅污染环境(土壤,河流等),而且危及食品安全。
(4)水源地附近有污染企业,农村的小化工,小作坊的污染排放危害水体环境质量,例如,不法分子利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环节,非法生产回收塑料制品,轮胎炼油等。
(5)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水化学成分的影响,高氟水和苦咸水分布范围较广。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
2 水量不足的原因
黑龙江省境内分布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和众多的河流湖泊,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调节能力差,加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致使人均占有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季节性、地域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目前,黑龙江省水资源存在开发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长期开采地下水,又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水下渗形成漏斗效应,进一步污染地下水。以地表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多数从河道,水库直接取水饮用;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饮水工程,工程主要形式多为浅井、大口井等。从总体上说,工程数量多、规模小、设施简陋、报废率高,用水方便程度低,遇干旱季节保证率低。随着水质污染加重、降雨减少,相当数量的饮水工程已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3 采取的措施
3.1 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
3.1.1 水源点保护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以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水源保护工作力度。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要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发展污染企业,放牧,严禁破坏涵养林和水源保护设施的行为。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必须与水质处理相结合,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a.水源地周围建立保护标志牌,种植水源保护林,派专人管理,保护区内不得种庄稼和堆放废弃物,严禁倾倒垃圾和从事一切有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b.地下水源保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开采方式、污染源分布等条件确定,单井保护半径不小于50米。c.地表水源保护范围为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水域及两岸各100米,并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
3.1.2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用作肥料。
3.1.3 逐步减少农药的使用数量,采用物理驱虫方法,提倡绿色种植,养殖理念。
3.2 建设集中饮水工程,提高自来水普及率
自来水是指原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加压,通过管网送到用水户。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是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而普遍采用的供水形式,应大力推广。根据各村水源、用水需求、地形、人口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设计。既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也要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距城镇等现有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可以利用已有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扩容改建已有水厂,延伸供水管网发展自来水。人口稠密,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结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整体发展,合理确定供水范围,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水源规模较小、居民点分散时,适宜以村为单位,建设供水工程。在制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高氟、高砷、苦咸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处理后的优质水用于饮用和做饭,洗涤、饲养牲畜以及其他生活用水可利用原有供水设施或其他水源。
3.3 加强水质净化和检验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将水质处理作为重要内容,当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时,采取必要的消毒净化措施,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地表水因与外界接触,容易混入其他各种有害物质,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所以往往有色、嗅、味,水温变化较大,有的浑浊度很高,一般采用的处理方法是混凝一沉淀一过滤一消毒。一些地下水含盐量大、硬度偏高,有的含氟等有害物质,应视水质状况,进行适当净化处理。有的需采取特殊净化措施,如高氟水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电渗析或反渗透处理;苦咸水可采用电渗析或反渗透工艺处理;铁、锰可采用接触氧化或曝气法除去等。在进行水质处理的同时,加强对供水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以规模较大的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为小型供水站提供水质检验服务。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村为单位,国家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并安排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技术审查、专题研究、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等项目管理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和组织好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并自筹部分资金。
总之,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治、经济、技术等措施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使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清洁、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论文集.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2008,7.
[2]李丽,张震宇,杨金田.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分析及保护政策建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9).
[3]翟浩辉.农村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中国水利,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