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7-05-17 14:07 热度:

   随着农业的发展,新农村规划建设也全面展开,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本文以呼和浩特为例,研究其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黑龙江)

  《新农村(黑龙江)》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指导,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管,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国内刊号:23-1552/S,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

  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建房热始终呈上升趋势,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村庄规划缺位,对农户建房管理较松,致使村庄建设呈无序状态,普遍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造成了耕地的严重浪费,也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配套,居住环境较难全面改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其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不能理解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涵,但它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不断演变,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也在加快步伐进行新农村建设,提高村镇规划管理水平、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本文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所出现的几个问题展开阐述,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建议,与同行探讨。

  呼和浩特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09k㎡,规划区面积2100k㎡,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郊行政村共148个,7个镇,一个办事处。规划将经过撤村并点,规划以农林牧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并通过交通规划、产业发展引导、村庄发展引导促进流通业、观光体验、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现代农业更加丰富多彩,适应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成为都市居民举家就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一、呼和浩特市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1.乱建房,滋生诸多弊端

  这3个村的村民建房随意性都比较大,互相攀比,房屋基础争相抬高,面墙争相靠前,地点只图便利。由此,造成了村组邻里之间的不安定,增加了水电路配套和有线电视、通信网络入户的难度。

  2.滥占地,浪费土地资源

  村民建房大多只注重了自己的需求、经济状况、出行便利,挤占道路建房、扩建院墙、强占面积等现象较为普遍。家看家,户看户,你占我也占,你建我也建,不占白不占,形成了法不责众的局面,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3.私自交易,无视法规政策

  有的农户占有几个宅基地,建一处、占一处、卖一处、再得一处,无视法规政策的存在,私自交易房屋,巧取宅基地。随着“返乡热”到来,房屋、宅基地私自交易量呈上升势头。

  二、呼和浩特市新农村规划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居民点规划不到位

  村组居民点规划理应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编制,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村没有征求民意做规划,更谈不上参照执行的正式文本。农户建房随意性大,想在什么地方做就在什么地方做,想朝什么方向就朝什么方向,农户建房同一个居住点上前后不一,同一个自然台上方向不一。

  2.行政管理不到位

  村委会批地时,不按程序,没有认真审核居民用地条件,乱作为或不作为。管理部门怕麻烦,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不作为,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议程。村委会只划地不管理,管理部门只管理不划地,形成了农民建房管理的“两张皮”,让有些人钻了管理的空子。

  3.领导重视不到位

  在村庄建设和管理上,部门领导注重了涉农收费政策,忽略了相关法规执行,注重了当前管理成本,忽略了长远管理效益。村民建房不经过审批,不按要求施工,村委会负责人基本不管,放任自流。

  三、呼和浩特市新农村规划思路

  新农村、新农庄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类型、差异性发展,一定要特色鲜明,要有创新,要有吸引力,要结合各自特点规划定位,如呼市主城区北为大青山,山前为生态建设区,并为地下水源补给区,规划应特别注重水源补给及生态建设,对现有村庄不扩大规模,减少土地的硬化率,不使用农药化肥,尽量利用改善有特色的原有农村宅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周围环境,如乌素图召、大窑文化遗址、塔利古城遗址等。主城区南、东土地较肥沃,发展特色农业,两侧是金川工业园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城东有辽代丰州城遗址,城南有昭君墓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中根据各农村农庄特点引进各类适合当地生长的特优新品种水果、高档蔬菜、名贵花卉等,绿色养殖的畜禽、珍奇动物等。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逐步培育形成一批与都市发展相配套的生产、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城乡统筹,新农村、农庄建设的示范园。

  重点从生态治理,循环经济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一条适合当地新农村或农庄规划建设的科学合理途径。

  四、呼和浩特市新农村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近三百多年来,人类用科技手段、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了极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地球丧失了承载工业文明向前的能力,需要开创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包含了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及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新文明程度和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科学内涵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生态文化繁荣为先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以生态科技为动力,整体推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把远景规划和阶段目标相结合并逐步推进。建设规划要围绕保护与建设两个方面,突出保护重点,加快建设步伐,重视生态恢复。

  一要制定长效的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要养成新的生存观念,建立新的生活秩序,规范新的行为方式,宣传科学精神,提倡科学生产,落实新的生态建设任务。二要制定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要搞好风景区、交通要道、城市郊区的生态建设,实施乡村道路、公共场所、文化设施、村社园林、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农民保护大自然、建设生态家园的自觉意识。三要制定实施资源节约利用规划。生物、矿产、水力资源的利用已经达到极致,给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要控制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要制定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用强有力的措施落实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任务。尤其是重大的、对生态影响深的工程,一定要先有生态保护和恢复计划,再行审批开工;已经实施的项目,要督促落实生态恢复。五是新农村运行与家庭维护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不能一蹴而就,也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必须要未雨绸缪,有切实可行的运行和维护规划,确保观念养成、制度完善、经费保障和发展持续。

  2.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强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我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资源、广阔的森林覆盖,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地位和雄厚基础,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缺位的政策机制成为建设的最直接障碍。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必须明优势、抓机遇、有办法。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十二五”时期是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道路、城市、小城镇等建设规模空前,工业飞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变幅巨大,必将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二者间的关系,抓住建设良机,搞好生态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尤其是在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的基础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避免,其阵地在农村,影响在农村,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及运营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修复。二要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生态恢复的关系。矿产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严峻考验,“只重资源利用,无视生态恢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在农业生产中,纹党等中药材种植,以毁林开荒为代价,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危害,要推广熟地种植技术,或引导产业转型。要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新观念,用政策制度来约束,坚持谁开发利用谁出资恢复生态环境的政策。三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对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农业生产过程中自觉保护自然、出资恢复生态、爱惜森林草原的行为,进行充分肯定和深度宣传,用典型的力量感化人、带动人、约束人。四要积极开展依法整治。制定政策,完善制度,对在开发、建设、利用、生产过程中影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对私自采矿、采沙、取土、取石现象加强治理;对新招、新建、新上矿产资源项目严格审批,首先注重绿色、环保、可持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行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谐相处、长远生存的观念。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根本转变农业生产经营理念

  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关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入微,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必须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有限的耕地面积、欠发达的生产方式以及落后的生产理念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自然,索取于大自然,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思想。要化解生存与索取间的矛盾,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把传统的索取式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平等相处、和谐共生。一要壮大科技队伍。以农业科技人员为基础,把农业专家、理论学者、企业热心人充实到科技队伍中,高标准、规范化指导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二要坚持科技下乡。要以“优化环境”“创先争优”“联村联户”等活动为载体,真正把技术送到户,把技能交给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提高特色产业效益。三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管理机制,保证生态文明新农村规划优、建得好、运行稳、发展快。四要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我市特色农业又是绿色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村级基层组织干部要发挥优势、积极推进,重点强化对经济林果、蔬菜、优势中药材、林间作物种植与管理的科技指导,提升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以增加生态农业的附加值。

  4.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逐步改善农村人口生存环境

  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物质基础的坚实,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生存环境的改善。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就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要以具体措施为保障,着力于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引导建设生态和谐新家园。一要加强森林和荒山荒坡经营权的改革。森林覆盖面积大,荒山荒坡地多,要明确林木和荒山荒坡经营权,把经营管理权交给有能力经营保护、用心恢复生态自然的农户,鼓励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对不合理的权属要及时进行调整。二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在沿江沿河地区尽快建成一批小型电灌站和水库,引水上山,为造林绿化提供水源;高半山区要增加集雨水窖的建设数量,扩大建设规模,覆盖到农户,分布于田间、山头、荒坡,有效蓄集雨水资源;山泉不断的高山村落,要利用生活余水种树种草和农业灌溉。三要把家庭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广泛栽种经济林果、畜食青草、各种花卉,打造乡镇园林、村庄园林、家庭园林,亮化农村,美化家园。四要逐步改变农村燃料结构。要坚持发展沼气、太阳灶、节能灶等,使农村以烧柴为主燃料的传统结构逐渐过渡为用电、气、太阳能的结构,以减轻自然环境的压力,恢复自然承载力。五要探索现行电价改革。

  参考文献:

  [1]孙琳.建设新农村如何实现管理民主[J].乡镇论坛.2006.3(13):169.(下转第59页)

  [2]卢桂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管理民主问题的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1(2):68.

  [3]杨绍华,何勇.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J].求是,2006.3(8):48.

  [4]曲珍英,王明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165.

文章标题: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3574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