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12-08 12:00 热度:

   保护性耕作是保护环境和保护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耕种对土地等农业资源造成一定破坏和浪费,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温州农业科技

  《温州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期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铧式犁翻耕作业而言的新型旱地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施肥播种、秸秆覆盖残茬固土、杂草控制、深松等4项基本内容,核心是免耕、少耕,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裸露期,蓄水保墒。与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耕作法相比,具有保土保墒、节本增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显著特点[1-4]。青海省互助县属半干旱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由于天然降雨与作物生长期不同步,没有被充分利用,导致十旱九春旱,影响了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由于植被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农田裸露、水蚀严重,使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能力降低,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干旱少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产量不稳等严重制约了互助县农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长期走保护性耕作的道路。

  1 保护性耕作现状

  从1993年开始,我国农机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密切配合,在引进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在山西省率先进行了以机械化手段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2004年,互助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县。经过几年的认真示范,保护性耕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减少侵蚀,保护耕地。风蚀和水蚀不仅恶化环境,而且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互助县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实施保护性耕作后,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二是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使作物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1.8%,达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三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1年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生产成本近300元/hm2,增收节支750~900元/hm2,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

  2 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基层服务组织不健全,推广进度缓慢,且不均衡,工作不能延续。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与以往任何技术的推广实施不同,需用的机具数量多、价值高且类型较多。目前仅依靠农民解决资金和设备还不现实。健全和壮大基层农机服务队非常必要,需要各级业务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二是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多数农民对保护性耕作不了解、不认识,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而且从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人员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尚不能完全掌握,还需要加强培训。三是部分关键作业机具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机具选型上不能满足坡地作业要求。四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难度较大。作物秸秆还田后,2~3年内秸秆不易腐烂,秸秆在土壤的残留量大而且保留时间长,影响农业生产。五是虫害草害控制难度大。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少耕,土壤耕作的减少,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病虫草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其中,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并不突出,而控制杂草是主要矛盾。

  3 推广对策

  3.1 加强领导,分清职责,团结协作

  在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靠技术引导,但行政推动也必不可少,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农民群众受传统意识影响还很深,立刻接受还有难度,要在农机系统内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农机、农艺、植保、气象等部门要相互配合,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题,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宜本地区保护性耕作生产模式,保质保量地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

  3.2 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一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措施。坚持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逐步推进,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对示范点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其具有代表性,能够发挥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根据项目区气候特点、作物种植制度、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指导具体工作。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步实施。二是扎实搞好作业服务。各项目单位要组织力量,通过行政推动,合理调配机具,组成各类服务组织实行标准化、规模化作业服务。帮助基层组织和农民检修机具、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创新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保证高质量、足额完成任务。三是加快适用机具的科研开发。积极引进、试验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选用适宜本地区气候、土壤、作物等的机具,同时对不足部分进行改进。要结合项目实施,努力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作业需求。

  3.3 加强宣传培训

  做好宣传工作是扩大保护性耕作项目影响和提高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搞好技术培训是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农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转变农民传统耕作观念,树立科学种田意识,为项目实施和今后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机手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的成败,因此要加强对机手的培训,让机手熟练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领和机具操作规程。技术指导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加强作业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组织开展现场演示会等,用农民身边的事例,说服教育和引导示范农民。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民中广泛传播。

  3.4 严格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实施

  在原有项目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办法。继续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上存在严重违纪问题的,要进行严肃处理。继续做好项目实施效果的监测工作,同时定期进行数据监测。

  3.5 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能否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是保护性耕作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机制和办法来推进保护性耕作,增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就是农民的经济效益、农民和机手的积极性。可以把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作为突破口,使他们掌握这项技术,从中受益,进而带动周围农户应用这项技术。注重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借助行政力量的督导作用、资金的引导作用、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农民和农机手的利益驱动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要借鉴跨区机收的服务模式,将农机专业户、乡村农机队组织起来,与周边农民签订作业服务协议,扩大作业规模,提高作业和服务效益。此外,还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技术和机具,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促进我国保护性农业的全面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姬满红.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问题的探析[J].当代农机,2009(10):79-80.

  [2] 钱智.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农机化,2005(4):4-5.

  [3] 梁世闻,李淑君.浅谈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310-311.

  [4] 张更.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装备,2009(11):59-60.

文章标题: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3424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