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展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未来发展。
《现代农业》始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为农业、农民服务是其一贯的办刊宗旨。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介绍实用技术,刊载专家学者对疑难问题的解答,传递市场信息,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达小康服务。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模式
纵观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实践,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主导型、科技教育主体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等转化模式。本文结合我国农业实际,重点对政府主导型和市场机制主导型转化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1.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政府主导型指以政府设置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其目标和服务对象较为广泛,具有政府主导、自成体系、自上而下和社会公益性等特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没有中间环节,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直接向需求方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和先进的适用技术。
1.1.1科技+基地(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转化模式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财政部等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有关国家、部分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加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支撑计划)。“六五”至“九五”期间,实施科技+基地转化模式,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重大科研成果,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着。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将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区等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开发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有关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主持,先后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51个综合试区,开展科技攻关。300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中北方旱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38%的0.38亿hm2耕地,由土壤干旱贫瘠,生态环境脆弱,抗灾能力不强,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在“六五”时期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后,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科学院、甘肃农业科学院以及宁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等共52个单位750人联合攻关,“七五”、“八五”10年中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7项,推广适用技术198项,辐射面积644.6万hm2,增产粮食4536kg,取得经济社会效益44.2亿元。
1.1.2科、教、推三结合转化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主持,相关国家、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参加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六五”至“十一五”期间,坚持实验室、试验场、试验基地三结合,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1991年转基因抗虫棉在国家“863”计划专项和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重要进展。
199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制出单Bt转基因抗虫棉。1995年,构建了双价抗虫(Bt+CpTI)基因,我国第二代抗虫棉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选育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基础上,又建成“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实现了棉花转基因规模化和工厂化,使得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逐年上升,2002年为38%,2004年为60%,2007年为90%,2008年为93%,2010年则达97%以上。近10年来,利用国产抗虫基因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已达200多个。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使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幅下降。棉农劳动强度和防治成本显着下降,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基因研制,科研、教学单位基因转化和新品种选育,推广单位推广,发挥各自优势,转化转基因抗虫棉成果,实现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经营,为棉花增产、棉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1.3科技+企业结合转化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机构,坚持立足产区、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以特种经济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发掘、利用、保护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家养、家植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深入开展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十一五”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94项,取得获奖成果19项,专利21项,审定品种4个,新兽药证书4个,并通过组建的“吉林特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分别建立东丰梅花鹿高效养殖基地、北方毛皮动物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北五味子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野山参繁衍护育示范基地等,仅研制并生产的毛皮动物疫苗,在吉林、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推广应用,为水貂、蓝狐、银狐等饲养业保驾护航,每年可为产业减少损失5亿元以上。产品得到了行业认可,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1.2市场机制主导的企业转化模式
农业企业为中心的转化模式是指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动力源,其农业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试验基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里指的涉农企业包括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与农业相关的跨国企业和外国公司等。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科教企结合或组成企业联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先选择可物化为新产品的高新技术,或者可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的农产品生产技术。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得以互动交流,同时,企业要利用社会资源向农民提供相关成果及技术服务,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发展壮大农业企业。
1.2.1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转化模式陕西华农园艺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贸易出口的农业科技型综合性企业,选择世界优质苹果产区陕西省富县作为苹果生产基地。生产符合安全食品卫生标准的有机食品“绿冰苹果”。该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世界苹果优生地———富县苹果为主,抓生产,搞经营。公司建有苹果交易市场、自动化储藏冷库、加工厂,配备选果线等设施;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果品加工厂和466.67hm2基地果园已被国家检验检疫局备案、登记,并予以编号,符合出口欧盟标准并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公司2007年被评为全国苹果经营优秀企业。2008年国家扶贫开发办认定为第2批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008年实现苹果总产量23万t,优果率70%以上,产值5.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将达到2560元,果区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3750元。
1.2.2企业科技一体化转化模式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大规模产业化条件下优质肉鸡品种繁育、饲料营养和生物安全3项技术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以商业育种为龙头、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为核心、家禽生物安全为重点、养殖环境工程为保障的优质肉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群。建立了完整的家禽繁育体系,在黄羽肉鸡育种中全面进行白痢和白血病净化,优质肉鸡商业育种育成优质肉鸡配套系3个,其中2个通过国家级审定,获得畜禽新品种证书;获得授权专利6项。开发并推广了RT-LAMP疫病快速检测方法,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公司+农户”大规模养殖模式下四级防疫技术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鸡病的发生和流行,家禽主要疾病监控与防治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的技术成果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四川、重庆、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10多家温氏一体化养鸡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优质肉鸡生产基地。2004~2009年共上市肉鸡12亿只,产值达18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近20亿元,成功创建了一条优质肉鸡新配套系的选育与产业化的新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中外农业企业合作转化模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并利用他们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依靠地方政府,与中方有关企业结合,转化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如河北省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引进保铃抗虫棉种。20世纪90年代,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特大虫害爆发并迅速向长江流域棉区蔓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棉农高浓度、高频次施用杀虫剂,加剧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并频繁出现棉农中毒事件,影响了棉农植棉积极性,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96年11月,在河北省农业厅授权下,河北省种业集团公司和美国孟山都公司及岱字棉公司合资成立了河北省冀岱棉种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加工、销售美国保铃抗虫棉种,形成了覆盖河北省的种子经销网路,将保铃抗虫棉种带入了中国市场。棉农在使用保铃抗虫棉种后,种植成本降低了20%左右,安全性也有了显着提高,棉农又恢复了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科研教育主体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转化模式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转化模式,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应予以重视。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展望
未应用于生产的农业科技成果还只是潜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法,将其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发挥其提高农业产出率和优质率等作用,才真正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着重要意义。从发展来看,政府主导型转化模式仍然是主导转化模式。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各级政府实施的科技计划都是指令性计划,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较高的有效性,组织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按照预定目标,自上而下的转化与推广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转化模式在成果转化与推广中有了新的快速发展,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还有科技教育主体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元化的转化模式,也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在转化与推广科技成果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值得重视与提倡。
总之,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主导型、科研教育主体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转化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模式。积极探索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规范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