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成果技术新应用战略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6-09-09 11:33 热度:

   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把农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出路。针对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各地科技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农村天地

  《农村天地》吉林省农业杂志,是综合性农村刊物。主要研究农村改革与发展,报道典型与经验、传播信息与技术、反映现实与意见、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2009年10月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开始实施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该工程依托北京协同创新联盟,以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为核心,以村镇专业合作社服务站点为基础,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将先进的农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直接受益。该工程已先后在北京市7个区县开展合作试点,2011年底服务网点总数迅速超过了130家。“信服通”工程的特色在于:首先,热线服务,方便快捷。“12396”服务热线以农业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以农民科技需求为基础,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解决农民的生产难题。其次,“一网四库”,丰富内容。网站设有科技人才库、实用技术库、科技计划项目库、成果专利库,四库结合,实现农业科技一站式服务,方便科技企业及个人能够迅速高效的查询到需要的科技信息。再次,全方位远程视频诊断系统。该系统具备语音服务、专家答疑、短信服务、网站服务等功能,为农民提供专业快捷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信服通”将基层服务站点、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队伍三者结合,突破了从农业科学技术到农民手中应用的瓶颈。

  上海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小市”,却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强市”,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在全国领先,667m2耕地平均效益接近5000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上海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共同成立上海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这是国内首家由专门的技术经纪组织和技术经纪人建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上海市农业科技资源丰富,科技资源优势明显,在食用菌研究开发及工厂化生产、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生态环保和生态产品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仅上海市农科院每年约产生40~50项农业科研成果,但30%的成果转化率却将大部分农业科技“束之高阁”,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上海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实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制是:以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农业科研系统、农业高等院校以及农业推广系统为技术源头,为供技术需双方搭建交易平台,为需求者提供多元选择,为成果转化开辟“绿色通道”。同时,选择一些潜力项目进行孵化,将基础的技术成果进行分析包装、二次加工,变为可转移的成熟技术,再向外推广。最后,对较成熟项目实行产业化发展,待企业正常运转后,平台再按约定退出。

  农业科技论文:《现代农业科技》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科技超市是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的理念,将成果、技术、信息等科技要素当作商品整合到科技超市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江苏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率先采用农业科技超市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超市包括店面、队伍、网络、基地、成果、品牌“六要素”,采用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双结合的方式,优化全省农业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探寻科技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截止到2012年6月,江苏省已有农村科技服务超市214家,组建了由1700名专家组成的科技超市专业服务队伍,覆盖全省13个省辖市和65个县(市、区),覆盖率达到61%。转化农业科技新成果593项;探索形成了灌云“龙农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东台“农业科技型企业+专业服务站+农户”、宜兴“大学+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农户”、南京市江宁区横溪农村科技服务基地“科技超市+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超市运行新模式。

  湖北省涉农院士有12位,农业科研人员5000余人,2011年度共有308项科技成果(人)及18家企业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包括科技进步奖249项,成果推广奖14项。2012年,湖北省科技厅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开展“科技金融专项行动”为农业科技提供资金保障。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和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向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聚集。仅2011年,湖北省科技厅与多家银行签订科技金融协议,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共计260亿元的授信,省内外投资机构投资近50个企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新增直接投资额10.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50亿元。同时,湖北省还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出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建立科技企业信息库并及时更新,力争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打造全国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的典范。

  2009年广东省为推动经济发展,吸引人才以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在全国率先实施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以团队形式规模化吸引人才。根据该计划,每个引进团队将获1000~8000万元(最高可达1亿元)的经费支持。该项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广东省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55亿元,分批引进30多个海内外创新科研团队,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成员已由最初的239人拓展为现在的600多人,带动地市财政和社会投入50亿元,为广东省带来了一大批推动产业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和高科技人才。在“团队引进”模式的带动下,广东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实现“滚雪球”式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2011年研发人员达到38万人,近3a平均增长17%,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广东坚持以人才为本、以“团队”为本,建立“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为团队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及时跟踪了解团队工作进展,帮助团队解决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困难。

  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启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促进农业科技技术转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借鉴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大有裨益。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近7000项,但实际转化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三农”投入上,要求“三个持续加大”,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政府大力支持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最有力保障,中央和地方财政应确保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规模,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

  一是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纳入国家公益性推广体系之中,调动科教人员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二是继续推行大学推广模式,在大学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能力,构建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模式。三是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009年科技部联合八个部门启动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目前全国科技特派员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市,2200多个县,总数高达15万人,成为一支为农村服务、促进农业技术转移、加快农业科技转化的新生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科技推广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三者联系到一起,上接农业技术,下连农民,发挥了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桥梁作用。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万多家,实有入社成员4300多万,覆盖全国17.2%的农户。社员可以将需要的信息传递给合作社,农民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解答农民疑问,传授农业技术,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国家农业政策的顺利推行。合作社为成员及时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解决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应当着力构建“农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行业协会”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更好的服务于农民。

  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最大障碍,而风险投资能为科技成果技术转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国家农业科技转化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的基础上,积极带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投入,确保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的薄弱领域“三农”经济之中,建立以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一是积极引导各类基金投入农业科技产业,由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科技企业联合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二是对农业科技创新信贷实行优惠。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的农业科技相关信贷业务,政府可采取利息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加以鼓励和引导,从而使信贷资金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三是完善农业科技贷款担保体系,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押质押担保方式和金融产品,形成政府担保、企业互保和商业性担保多元化担保体系。四是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中资本退出是风险投资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资本从一个项目退出后,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去,实现资金的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

文章标题:农业成果技术新应用战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3332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