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早育稀植技术是相对于水育密植技术而言的一项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也是对水稻传统旱育技术的部分创新。由于该项技术具有“省种、省水、省肥、省秧田、省工、节本、增产和增收”的特点,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各部门的重视。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水稻单产持续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永胜连年干旱,人畜饮水困难,发展农业用水就更紧缺了,推广好这项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然而永胜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普及中,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至今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未能解决,有的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该项技术到位率的提高及其功效的完全发挥。
[关键词]园林期刊论文发表,永胜粳稻,旱育稀植技术,现状浅析
一、前言
水稻旱育稀植是在旱地条件下育苗,苗期不建立水层,主要依靠土壤低墒和浇水来培育健壮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一般比常规栽培省水50%,省种30%,省秧田50%以上。同时,旱育秧苗栽插后基本没有缓苗期,早生快发,增加水稻穗粒数,亩增产40-100千克,增产10%-20%。稀植就是充分利用旱育秧苗分蘖力较强的特点,栽插时,栽插丛、行距相当于湿润秧苗丛、行距大,丛株数比湿润秧苗的从株数少的一种水稻栽插方式。旱育秧和稀植栽培在我国水稻传统栽培中有过应用,但面积较少,技术没有形成体系。1987年黑龙江、吉林等省丛日本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经吸收改进后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各级部门对推广这项技术十分重视,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88年列为国家推广项目,“九五”期间列为国家重大农业推广技术和“丰收计划”项目,推动了这项技术的迅猛发展。水稻旱育秧稀植技术的推广,促进了我国水稻栽培向省工、低耗、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几年永胜普遍选择湿润育秧,近年来随着科技人员对村干部及村民的宣传培训,加之近年来连年干旱,人们的生活用水困难,所以旱育稀植技术被人们重视并采用,是现目前永胜采用最多最广的育秧栽插技术。
二、旱育稀植技术
1.旱育壮秧
1.1准备苗床
选用被风、向阳、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尤其要选择土壤呈微酸性或中性的旱田作为秧田。每亩大田需要秧田35-40平方米。秧田干整地,精细耕耙后起秧床,采取160cm开厢,厢宽130cm,厢沟深25cm、宽30cm。
1.2施足肥料
秧田要提前加入稻草或有机肥培肥。播种前3天苗床施肥,每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10-15千克,硫酸钾50克,均匀拌入10厘米土层中。
1.3床土调酸消毒
苗床在播种前2天进行调酸。可使用壮秧剂将调酸和施肥相结合,每袋壮秧剂2.5千克加入细土15千克,均匀撒在20平方米的床面上,拌匀。也可用工业浓硫酸调酸,每平方米用25-100克滴入5000-20000克水中稀释,喷洒秧床。苗床土壤经调酸后要求PH值在4.5-5.5之间。苗床浇足底水,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2.5克,兑水2.5-3千克喷床面。
1.4种子处理
选优质、高产、抗病、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每亩大田用种量:杂交稻为1.5-2千克,常规稻2-3千克。种子精选,浸种前一天,用0.3的多菌灵水溶液浸种48小时,捞起洗净,装入竹筐里进行催芽,种芽露白既播种
1.5稀播匀播
根据茬口安排和秧龄的长短适时播种。每平方米播芽种150-250克,秧龄长适当密播,秧龄短适当稀播。播种要均匀,播后覆盖上一层细粪或草木灰,浇水浸透厢面后拱架覆膜。
1.6秧苗管理
秧苗注意保温,播种至齐苗,以封闭、保温、保湿促齐苗为主,出苗后温度要控制在28℃-30℃,高于30℃就要揭膜通风,先打开两边,后打开中间,上午10点左右打开通风,下午4:30-5:00盖膜保温。由第一完全叶至1.5叶龄期,床温应控制在25℃左右,1.5-2.5叶龄期应控制在20℃左右,3叶龄展开时加大通风量,天晴无风的夜间,也可以通风练苗,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注意水分管理,播种后喷洒一次透水,此后保持土壤湿润。秧苗在1叶一心期,用250毫克多效唑喷施,控制秧苗徒长,促进秧苗长粗,多分蘖。及时防治立枯病,用试纸测试苗床土壤ph值6以上时,用300倍工业硫酸水溶液喷洒秧床,每平方米用2.5克敌克松加水1000倍均匀喷洒秧床。秧苗及时追肥促蘖肥,在4叶龄期用l%硫酸钦溶液喷施,促进壮苗多蘖。移栽前4天施送嫁肥,每40平方米施尿素2.5千克。移栽前一天浇透水,移栽时要求每苗带1个以上分蘖。
2.大田管理
2.1大田移栽方法:秧苗长至4-5.5叶龄时开始移栽,将整平的移栽田浅水沉淀一夜后进行拉线条栽,丛、行距3×8寸,每亩基本丛2.5万丛,每丛2~3棵种子苗浅水栽,保证每亩5~6万种子苗,进而确保抽穗期适时封行。
2.2大田施肥方法
各类型田块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千克、普钙50千克(全层深施)作基肥,移栽后5天,结合化学除草剂亩施尿素1.5千克,硫酸钾5千克:下等肥力田亩施尿素2千克,硫酸钾5千克的分蘖肥;到4叶时上等肥力田亩施尿素2.5千克,中等肥力田亩施尿素3千克;下等肥力田亩施尿素3.5千克的促花肥:倒2叶时上等肥力田亩施尿素2.5千克,中等肥力田亩施尿素3千克,下等肥力田亩施尿素3.5千克的保花肥。
2.3大田管水方法:从移栽秧苗后至茎蘖数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前浅水(2-3CM水层)管理,干湿交替,做到以水护苗,促进秧苗早发新根和有效分蘖的发生,从而提高有效穗数,茎蘖数达到有效穗数的80%时或有效临界叶龄期至叶龄余数4叶期撤水分次晒田,程度逐渐加重,达到田面不陷脚程度,控制无效分蘖,直到茎蘖数开始下降,水稻叶片退绿、叶挺秆壮、基部变圆变硬、叶龄达到4叶时灌浅水结合施肥,后期浅水管理,干湿交替,收割前10天撤水晾田。 2.4大田病虫防治: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螟虫、飞虱、叶蝉、粘虫等。
2.4.1防治水稻叶枯病可采用72%农用链霉素20-30克兑水60千克喷雾防治;
2.4.2防治水稻稻瘟病可采用45%三环唑湿性粉剂100~120克兑水60千克喷雾防治;
2.4.3防治稻曲病可采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60千克喷雾防治,水稻小苞期和大苞期各施药一次,同时可防治水稻纹枯病;
2.4.4防治条纹叶枯病可采取拔除病株后用药防治飞虱;
2.4.5飞虱、叶蝉、粘虫可采用80%敌敌畏乳油6-8克或10%吡虫啉20-30克兑水60千克喷雾防治。防治螟虫采用20%杀虫双0.02-0.35千克拌细土30千克撒施,还可兼治叶蝉。
3.注意事项
3.1调酸要注意安全:在工业浓硫酸稀释时,应将酸加入水中,切不可将水加入酸中,以免硫酸飞溅伤到人。
3.2秧田水分管理应采用旱管理,才能育出质量好的秧苗。
三、目前永胜在粳稻种植中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旱育水管
旱育秧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青立枯病危害,如预防不好或防治不力,十之八九造成大片秧田死亡,严重影响成秧率。有的农户虽浇水次数多,但每次都没浇透,导致青立枯病突发,加之防治技术差,农户不用药,只会灌水保苗,无意中形成了“旱育水管”的不正确育秧法。经过多年观察,“旱育水管”秧苗整体素质较差,与水育秧苗无甚差异,基本没有培育出矮壮、敦实的带蘖壮秧。此类秧苗移栽大田以后,根本起不到增产的目的。
1.2覆膜期过长
在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另一个难以纠正的问题是覆膜期过长。由于稻农习惯于传统薄膜育秧的覆盖要求,对旱育秧覆膜期的新要求很不理解,总以为覆膜期越长,秧苗长得越好。平盖延迟揭膜一般2-3天,拱盖延迟揭膜则最少5天,最长10天以上。揭膜过迟,秧苗不是被灼伤,就是出现徒长,既影响成秧率,又影响分蘖及秧苗素质,培育不出矮壮、敦实的带蘖秧苗,最终影响产量,特别是徒长苗因第一节间伸长,低位分蘖减少,对产量影响很大。
1.3秧龄过大
在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较难解决的是秧龄过大问题。在生产中,有相当部分的稻农忽略了栽插适龄秧的科学性。一味按传统育秧节令育秧,以致出现旱育秧苗移栽秧龄到了,可大田还未腾出来,或还不到插秧的最佳节令,不能或不想适时移栽大田,致使秧龄过长,有的达到两个多月,少的50多天。在示范推广期间,技术人员虽也反复强调过栽适龄秧的重要性,但农户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秧龄过长问题一直未能彻底根除。
1.4稀植不稀
推广旱育稀植技术的关键在于旱育秧苗和适当稀植,推广初期有些农户的意识还停留在密植,依靠主茎稳产量,保证每亩有相当数量的基本苗,所以栽插时丛苗数过多,插3-5株,在这种情况下提倡稀植,充分利用分蘖夺高产的技术,很难让稻农完全相信,导致丛距按规格,行距小于规格:行距按规格,丛距小于规格:或者丛、行距按规格,丛株数大于规格的情况。其结果,在试验示范初期,未能严格按照稀植要求移栽,近几年经过农技人员的努力,已基本达到标准要求。
旱育秧分蘖力较强,如果过于密植,移栽大田后,分蘖过多,成穗率低,穗粒数少,产量反而上不去,严重时还会减产。
1.5浅插不浅
旱育稀植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与要求浅插,充分利用水稻低位分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特点有很大关系。
旱育稀植技术要求培育的是矮壮、敦实的带蘖秧苗,苗高不超过13厘米,一般在10厘米,相当于水育法秧苗而言,属于小苗。如果深插,不仅未能充分利用低位分蘖,更难逃水淹厄运,严重影响秧苗生长。加之,传统插秧方法为提高插秧速度,使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秧苗直往下插,很难保证栽插深度不超过2厘米的要求,客观上造成了旱育秧浅插不浅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效果。
1.6青立枯病危害严重:旱育秧的大敌是青立枯病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对敌克松或含有敌克松农药的新产品的施用技术没有完全掌握,或对必须选用敌克松防治青立枯病的主要性认识不足,更有甚者是怕麻烦,没有完全按要求用敌克松对土壤进行处理,造成青立枯病危害十分严重,旱育秧苗死亡率居高不下。由于存在上述制约因素,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增产效果大受影响,没能达到设想的平均产量。因此,如何解决推广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旱育稀植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
2.主要对策
在严格按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规程操作基础上,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2.1坚持旱育旱管、推广旱地育秧模式
为使旱育稀植技术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应加强技术指导,坚持旱育旱管,加大行政措施力度,彻底杜绝使用旱育水管育秧法。其最佳措施就是在强化土壤处理及按剂量施用壮秧剂的基础上,按操作规程浇水,第一次充分浇透水,后几次也做到浇一次透一次。
2.2大力推广适时栽插,确保栽插适龄壮秧
其技术要领是:以最佳栽插秧时令为基础,灵活掌握育秧时间。从根源上杜绝栽高龄秧或老龄秧的可能性,效果很好。
2.3严格土壤处理,重点防治青立枯病
旱育秧的成秧率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控制住了青立枯病的发生危害。要控制住青立枯病发生危害,必须在播种之前对床土处理。实践证明,应用壮秧剂或床土调理剂,均能有效控制住青立枯病发生危害。应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切实做好床土消毒处理,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努力提高新壮秧剂或床土调理剂的应用率。
2.4推广覆盖物加平膜技术,确保秧苗安全生长
为解决覆膜期过长,容易出现灼苗徒长,影响成秧率及秧苗素质低的问题,有的稻农试验出了在播种覆土及喷足水后,先用麦杆或松毛覆盖秧床一薄层,这样做,既可延长平盖覆膜时间2-3天,加快幼苗生长,又可防止薄膜紧紧压在刚出土的幼苗上被阳光灼伤,还可防止覆膜期遇雨,压死幼苗,可谓一举数得。而等到秧苗长到麦杆或松毛层高度时,已到了揭膜时,秧苗不会出现徒长。
2.5科学栽培合理稀植,确保最佳栽插密度
合理稀植是相当于合理密植而言的一种对水稻栽插密度的要求。每亩栽2.5-3万丛,基本苗8-10万亩,亩。分蘖力强的品种适当稀点。分蘖力弱的品种适当密点;肥力高的稻田相对稀点;肥力低的稻田相对密点,应按田块肥力及水稻品种的习性灵活掌握,切记千篇一律,统一株行距和基本苗数。
2.6充分发挥低位分蘖的增产作用
浅插时确保旱育稀植技术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必须下大力度解决“浅插不浅”问题。彻底杜绝深插,充分利用低位分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的优势,确保增产。
2.7科学管理,确保增产增收
在水稻生产中应用单项技术虽然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运用综合技术效果更佳,优势更突出。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当今水稻种植中相对先进的一项技术,只要掌握了旱育秧苗技术、栽插时的稀植规格及其栽插后的大田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单产有明显的提高,(亩增50~100千克/亩),这项技术是目前永胜农业技术人员在大力推广的水稻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