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下,冶金企业走出去深化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大趋势。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冶金企业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加快走上了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国际化经营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1国际贸易理论与冶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中国具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冶金工业产能,其中粗钢产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我们既是冶金产品的出口大国,也是冶金原料尤其是铜、铁等矿石的进口大国。与之对应的,国内冶金企业一方面积极扩大海外市场,也在努力获得稳定的海外资源保障。这种贸易格局的形成可以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
1.1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生产率差异是促进两国贸易活动开展的核心要素。从国际分工发展领域来看,各个国家应当在充分发挥绝对优势产品特征条件下,与其他国家优势产品进行全面互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有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发展目标。以此为核心,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要适当放宽贸易政策,而不是持续控制绝对成本,对应过程汇总,生产产品相对效率也会发生明显改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两个国家进行相同产品的生产活动,哪个国家效率更高,产品优势特征体现也更为明显。所以,另外一个国家要通过筛选,确定劣势较少的产品进行投产。正是在世界贸易以及世界分工发展过程中,两个国家都能够满足经济收益需求。
1.2新古典贸易理论
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在成本递增假设下,如果两个国家的相关产品供需规模不一致,则更容易导致贸易交易行为产生,这就是素禀赋理论的基础。要素禀赋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存在本质性差异,假设条件设定也相对更为严格。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不同国家的贸易模式往往与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要素规模存在很大差异。某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原材料资源,对应产品价格也会相对较低,这也是产品优势体现的重要因素。相反,如果国家某种产品需要以稀缺资源作为原材料,最终在产品价格方面也会有所体现,这也是无法占据产品价格优势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由于不同生产要素价格不一致,对应自然禀赋的不同,也会导致最终差异形成。但是,这种差异随着生产要素以及商品国际流动而逐步拉近距离,最终达到要素价格均衡化状态。
1.3新贸易理论
D-S模型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其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共同提出。70年代后期,克鲁格曼参照D-S模型,利用PP-ZZ数学模型阐述了内部规模经济发展以及垄断竞争贸易问题,并对主流发展现象进行全面阐述。贸易收益在产品种类增多条件下,也有更多发展机会,此外,生产规模增大,效益水平也会有所改善。从新贸易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企业之所以参与产品出口活动,根本原因即是提高市场经济规模,在扩大出口量的同时,企业能够在短期内获取更高利润。不仅如此,从垄断竞争企业发展角度来看,产品出口量的增长,国际贸易水平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也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吸引力。利用产业内贸易方式,使贸易双方收益空间都会有所改变。而寡头垄断企业想要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目标,同时保持利润最大化收益状态,势必会利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其他国家进行产品销售,研究领域将此种现象称之为相互倾销理论。
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冶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受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单纯进行国际贸易不能满足冶金企业的发展要求,很多冶金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国际产能合作,将产能建到了国门之外。为什么在面对跨国、跨文化的复杂市场环境,要承担更大的国际化经营风险时,冶金企业依然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可以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
2.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80年前后,约翰邓宁表示,区位优势在与所有权优势以及内部化优势有效结合前提下,优势特征体现会变的更为明显。公司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其中,可以获得更大的好处。这其中包括掌握商标许可权、拥有科学管理方式等。内部化优势即是指公司内部在商业活动开展阶段内所具备的优势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利用内部化发展趋势,实现资产的全面转移,自身收益水平也会得到全面提升。从实际发展角度来看,公司内部在与外部市场进行比较条件下,优势特征往往更为显著。区位优势即是指利用上述两方面优势条件,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过程中,资源禀赋往往直接决定自身是否占据优势地位。很多优势与资源相关,也有很多优势是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如劳动力资源优势等。冶金企业选择在不同国家建厂,就是综合考虑了在全球组织生产,利用各国资源禀赋优势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便利。
2.2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在科斯与威廉姆森所提出交易理论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在《商业的本质》一书中,科斯曾明确表示,如果存在交易成本,且交易成本超出了组织内部协调费用,内部交易活动地位将逐步被外部交易活动所取代。企业可以利用多元化创新方式,对内部损失进行有效控制,打造全新的内部市场即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与内部化交易活动进行比较,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研究人员Buckley和Carson共同编著了《跨国公司的未来》,系统阐述了该理论。按照内部化理论,中间产品市场所存在的不完全竞争活动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主要原因。这里所强调的中间产品不仅包含半成品,也将原材料涵盖其中,此外,专利、技术、商业信誉等均发挥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中间产品市场不满足完善性要求,企业开展知识产品对外交易活动,很容易引发风险问题产生。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中间产品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往往很高,而且资源利用率无法满足预期目标要求,企业依靠内部交易机制占据外部市场地位,同时在统一进行资源分配条件下,将交易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我们从冶金产业链的全流程去考虑时,完全可以把烧结加工后的矿石看作冶金工业的中间投入品,冶金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获得海外资源,可以规避上游原材料的国际贸易价格风险和供应安全问题。
2.3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尝试从垄断优势研究角度入手,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全面阐述。从不完全竞争角度来看,如果企业能够抢占更多的垄断优势资源,就能够在对外投资活动开展阶段内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跨国公司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垄断优势特征,共同为直接投资活动开展做好充分准备。垄断优势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知识密集产业外国直接投资现象。例如,美国的化工、炼油等产品均带有显著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而国外投资在整个产业投资体系内影响作用十分明显。知识产权所具备的优势特征往往被固定的企业所垄断,但不满足国家垄断要求。企业在判断对外投资有利条件下,也会参与到相关产品生产活动中。而技术垄断是发展中国家公司难以具备的优势资源。所以,从最近几年发展状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逆向投资或交叉投资等,很多是研发领域的,或者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这可能是想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来打破技术垄断。
3结语
冶金企业无论是基于生产效率、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还是通过产能合作或纵向一体化等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渠道,目的都是为冶金企业在全球冶金产业链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而这些国际化经营行为是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的。在实际经营中,我们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冶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策略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索尔尼克.国际投资(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冶金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基础探讨》来源:《山西冶金》,作者:胡麒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