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而言,要想减少水资源浪费,增大水资源利用率,必须拥有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溉技术的科学合理性,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还能节省大量的农业成本,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经济、生态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协同进步。
1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特点
水资源供应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谓节水灌溉技术,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在以往的农田灌溉工作中,多采用挖沟成渠的方式,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这种灌溉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渗漏,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还会使农作物因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而发生萎蔫,甚至死亡,造成农作物减产,降低经济效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则有效弥补了传统农田灌溉方式的缺陷。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灌溉效率高、水资源损耗小等优势特点。正因如此,节水灌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田水利工程中。
2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
2.1微灌技术。微灌技术是一类极具代表性的农田节水灌溉方式。微灌技术是对传统大水漫灌方式进行优化改造的成果。具体来说,微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所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微喷雾技术、脉冲灌溉技术以及滴灌技术等。按照灌溉设备差异,可将灌溉技术划分为地面灌溉技术和地下灌溉技术2大类。按照设备性能差异,可将灌溉技术划分为重力微灌技术和常压微灌技术2大类。从结构组成方面来说,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包括输水管道系统、水过滤系统和灌溉控制系统等重要组成部分。微灌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严格控制灌溉用水量,从根本上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2.2灌溉渠道防渗技术。所谓灌溉渠道防渗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防止水资源在渠道流动过程中发生渗漏的技术。按照所使用的防渗材料差异,可将灌溉渠道防渗技术划分为石砌渠道防渗技术、浆砌渠道防渗技术和塑料薄膜防渗技术等类型。在以往的农田灌溉工作中,水资源在渠道运输过程中,会被渠道所吸收,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还无法保证农作物在关键生长周期获得充足的水分。而灌溉渠道防渗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可以有效控制渠道吸收灌溉水源。需要格外强调的是,灌溉渠道防渗技术对施工技术有一定的标准要求,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条件和农业布局结构,选择适宜的防渗材料和施工技术。
2.3行走式灌溉技术。行走式灌溉是一类现代农田灌溉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灌溉方式。所谓行走式灌溉,就是利用一系列的行走式运输工具开展农田灌溉作业。通常来说,农户会将节水灌溉机具装配在行走式运输工具上,随运输工具的持续匀速运行而进行分批动态灌溉。行走式灌溉技术主要包括节水播种技术和抗旱保苗节水灌溉技术两方面内容。行走式灌溉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利用农田中随处可见的拖拉机就可以完成灌溉作业。与此同时,不需要单独修建输水渠道,只要具备灌溉水源、灌溉机具以及运输工具,就可以完成农田灌溉作业。由此,不仅可以帮助农户节省大量修建输水渠道的费用,还可以节约劳动力。总而言之,行走式灌溉技术可以达到节约资源和成本的目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2.4喷灌技术。喷灌技术是一类应用较为普遍的农田灌溉技术。可以说,喷灌技术适用于一切农作物的灌溉。喷灌技术必须搭配相应的设备,如动力机、压水泵、喷灌头等。喷灌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水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降产生的动能,将水泵中的水挤压到管道中,通过管道终端喷灌到空气中,实现对大面积农作物的灌溉。喷灌技术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喷水量和喷水速度均匀,既不会造成水资源浪费,也不会导致农作物根系长时间被水浸泡。
2.5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是以管道代替明渠实行输水灌溉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利用分水设施将灌溉水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农田中,再经过管道分水口实行分水,将水源排送到田间沟中。低压管道输水既可以直接为农田灌溉,也可以为农田喷灌提供充足的水源。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的特点:该技术属于地面灌溉方式,水流流速大,不会发生管道堵塞问题;该技术有效避免了水源蒸发以及管道吸收等问题,可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该技术的适用性强、投资小、技术要求低,这也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田灌溉中的主要原因。
3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效果的具体措施
3.1控制输送过程中的水源损失。以往的农田灌溉多采用开挖沟渠的方式,直接将灌溉水源输送到农田中。如果输水渠道管理不到位,会致使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出现蒸发或渗漏等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据相关社会调查报告显示,每年农田灌溉中水资源的有效输送率不足60%,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还使得农作物因关键生长周期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滋养而出现减产。为此,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当格外注重水资源的输送,以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既要修建防渗型输送管道,又需定期对输送管道进行检查,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增大水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2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全面了解农田的基本概况,同时,根据区域的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地下水文环境条件等,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确保节水灌溉技术发挥实际作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自然也不同。而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各不相同。为此,相关人员需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布局结构,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全面了解区域的土壤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保障农田灌溉的实效性和经济性。例如,南方常年高温多雨,空气湿度较大,气压偏低,适宜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并且在持续干旱的天气状况下实施灌溉作业。
3.3根据农作物种类和农业布局结构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全面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生长周期不同,对阳光、水分、土壤等生长要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由此,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至关重要。例如,大豆、花生等旱地作物不需要过多的水分,在灌溉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灌溉次数,从而延长灌溉间隔时间,让农作物充分吸收水分。对于水稻等水田作物来说,需要一次性给予充足的灌溉水源,适当增加灌溉频率,增大灌溉水量,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另外,如果农作物经济效率偏低,可以采用地面灌溉方式,发挥出水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
3.4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农田水利工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台风、强降雨、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都会对灌溉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与此同时,人为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破坏因素。为此,在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过程中,首要环节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让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实际作用。且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的乡镇和村落作为基础单位,逐级落实管理责任。此外,政府部门可以聘请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人员,制定完整性、合理性、可行性的管理方案,保障所管辖范围内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
3.5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充足的资金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各基层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在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后,精确预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总额,且加大惠民补贴力度,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需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最大程度的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水平。严格约束和规范资金分配使用流程,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方向,加大对农业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的重视度,设立重点工程,以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云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问题分析[J].水利经济,2003(04):9~11.
[2]段永红,杨名远.农田灌溉节水激励机制与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04):13~18.
[3]蒋剑勇,方守湖.水权管理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3(07):18~21.
[4]葛颜祥,胡继连.不同水权制度下农户用水行为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02):31~33.
[5]雷晓康.农村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22~126.
[6]黄祖辉,胡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02):72~79.
[7]郭培成.三坝灌区罗城村农民用水协会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水利,2002(S2):48~49.
[8]刘鹏鸿,袁汝华.黄河下游用水户水费承受能力的调查分析[J].水利经济,2002(06):20~22.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来源:《现代农村科技》,作者: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