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园区的发展日渐崛起,工业园区的污水排放需要科学处理,本文主要研究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营问题。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业学报发表,1980年创刊,是由长春工业大学主办、吉林省教育厅主管的以工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长春工业大学是吉林省属重点工科大学,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工科高等院校,2002年3月由原吉林工学院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采购成本高、区域竞争力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分散式经营的劣势逐步显现,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因此进入起步期。1979年于蛇口设立首家工业园区,历经35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原因,有着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据资料显示:从2010年开始,全省生态环境指数连续3年列全国第3,主要河流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高达63%。江西省自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加快推进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和“坚持依托园区办工业”的工业化思路以来,全省工业园区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园区经济呈迅速崛起之势[1]。目前,江西省已建有工业园区118个,其中市级以上工业园区20个,县级工业园区98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对江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但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的趋势也在加剧。为此,2010年11月江西省启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计划, 3年时间内建成102个污水处理厂,总投资将达100亿元。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江西省继85个县(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顺利建成后,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的又一重大行动。通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既发展了当地经济,带来理想的GDP,又能让产生的工业废水得到处理,达标排放,从而有效地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作为园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设施,其建设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周边环境质量[2]。
1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营问题及
原因分析
1.1集中治污变成集中排污
目前,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主要分为2个步骤:1)企业根据生产特点自行配套污水预处理设施,达到纳管标准后排入园区污水管网;2)园区污水处理厂收集后进行深度处理,达标排入受纳水体或者中水回用。在实际运营中却问题频发,主要由以下3个原因造成这类现象的存在。
1.1.1对园区环境监管不严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预处理措施和污水外排监管不严,导致部分企业对预处理措施管理不力,出现污水不达标直接排放的现象,少数企业甚至私设暗管不进行污水预处理直接偷排至污水处理厂,最终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超出其处理能力,难以实现达标排放。如:2014年3月26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在乐平市塔山工业园实地调查时,发现部分企业夜间偷排。
1.1.2污水处理厂设计存在缺陷污水处理厂设计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量与其设计处理能力不符。在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阶段,对园区发展规模预估不足,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入园企业的增加,园区实际污水量超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导致长时间“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出现;另外,部分企业由于生产状况不稳定,使污水处理厂日接纳污水量不稳定,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量不足的现象出现;2)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水质与设计工艺不符。由于对园区规划执行混乱,造成入园企业的性质和产品范围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对污水特征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超出设计工艺处理范围。有的污水处理厂未配套应急调节措施,出现用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的现象,显然难以实现达标排放。
1.1.3同类工业项目的聚集,使废水、废气和废渣亦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大家所知的医药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园区、合成革生产工业园区、皮革工业园区和电镀工业园区等分别聚集于同一工业园区,使园区污水中同类特征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污染项目集中而使监管难度增加,最终造成废气、废水处理难度加大,无法实现达标排放,废渣无法找到出路,使工业园区变形为污染集中区域。
1.2水不合格导致厂不合格
污水处理类似一个生产链条,进水就是生产原料,处理就是生产工艺,而外排污水就是生产产品,但有其特殊性,污水处理企业对生产原料的品质缺乏控制权。那么,要求一个无法控制生产原料品质的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显然是不符合生产规律的。一旦污水处理外排污水出现不达标,环保部门必须追究污水处理企业超标排放的责任。造成污水处理企业两难困境的原因如下。
1.2.1管理体制混乱工业污水处理可分为3个部分:分散预处理、管网输送和集中深度处理。这3个部分的管理与监督职责较为分散,由多个单位负责。对污水进行分散预处理是由企业完成,预处理装置由企业自行建设和运行管理,预处理排放由环保部门监督;园区污水管网由市政部门建设和运行管理,企业纳管由市政部门审批管理;对污水进行集中深度处理主要由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处理厂由市政部门运行管理,而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出水水质由环保部门监督。这种人为隔断式的管理与监督模式,是污水集中处理问题频发的根源。
1.2.2环境监管局限性工业废水大多采用暗管或压力管经过计量井进入排污总管,这为企业违法偷排工业废水创造了条件。在实践中发现,有通过设置超越暗管超越计量井、设置暗池和大流量提升泵等方式,实现违法偷排。由于污水处理厂对企业没有监管权,因此对违法偷排企业,既无法收取污水超标超量处理费,也无法监控其对污水处理厂工艺的冲击。由于无法对进水水质进行监控,大量特征污染物(如钠盐、硝基化合物、杀菌剂等)的短时间进入,造成一段时间的处理出水水质严重超标,甚至导致生化处理工艺崩溃,则需要1-2个月的恢复期。
1.3收益与成本倒挂
污水集中处理既是一种环保行为,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合理的利润是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的重要条件。一旦污水处理企业利润无法保证,在利益驱动下,必然会出现设施不正常运行甚至偷排污水现象的出现,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污水处理厂收益与成本倒挂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如下。
1.3.1水质调节成本无法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链条是稳定的和可控的。但由于污水处理厂对进水水质缺乏控制权,难以提前掌握和应对水质波动的突发情况。为了确保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必须增加生产资料投入,以应对进水水质的变化,导致污水处理成本的增加,而排污企业却没有支付超标处理费。由此,最终导致污水处理厂成本无法得到保证。
1.3.2收费模式不合理目前大部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收费模式是在固定单价框架下,依据实际污水处理量核算,园区排污企业按照实际污水排放量缴纳污水处理费。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缺乏对预处理污水水质精细化分析,无法根据排污企业水质情况实行差异化收费。导致排污企业重点关注污水量,而忽视其排出污水水质对污水处理厂造成的处理成本增加,因此污水处理企业承担了较高的成本风险和环保风险。
1.3.3园区管网建设滞后部分工业园区因建设资金、征地拆迁和规划等原因,分期建设园区污水管网,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所有入园企业的纳管需求。如:南昌市中心城区已建有5座污水处理厂,运行下来发现普遍存在实际进水水质远小于设计值、进水浓度偏低的状况,这种现象在江西省部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也存在。为了达到环保要求,部分入园企业只能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严重不足,污水处理费难以支撑日常运营支出。
2创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营管
理措施
2.1明晰管理职责,建立应急协调机制
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承担管理职责的主要单位有市政、环保、污水处理企业、园区排污企业。其中,市政部门主要负责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环保部门主要负责预处理和集中处理排污监管,污水处理和园区排污企业主要负责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工业园区应整合市政和环保管理职责,建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应急协调机制。机制下的各单位应共享污水管网图、企业纳管和排污信息等资料,预处理和集中处理阶段排污情况出现异常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共同应对,降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环保风险[3-5]。
2.2严格源头控制
根据江西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产业类型的不同,工业园区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园区、专业性工业园区和单一性工业园区。3种类型园区的污水处理都需要企业完成对污水的生化预处理,达到该工业园区规定的排放标准和纳管要求后,才能排入园区的污水处理厂。由于现行的环境监管方式存在不足,以及企业的生产性质、类别等不同,使得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质浓度和性质各不相同,部分企业不经预处理就直接排放废水,给污水处理厂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要真正管理好污水处理厂,就必须采取多方监管、共同负责、源头管控的原则。各级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要肩负起环境行政监管职责,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排污现场进行突击检查,一旦发现违规排放加重处罚力度,组织发动群众与媒体对排污企业实施监督,逼使企业必须达标排放,不敢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采取专业管理,各生产企业按照环境评价提出的数据提供给污水处理厂,由污水处理厂的专业人员监督进行预处理和集中处理。预处理装置和管理由污水处理厂承担,采取此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避免污水处理厂因为无法掌握工业废水进水水质,而出现进水浓度过高或者成分混乱的问题。污水处理厂将因此发展成为综合污水处理经济实体。因为预处理装置和排放管网全部掌握在污水处理厂手中,这种管理职能的延伸可以有效地防止偷排、超标排放、晚间集中排放等问题。
2.3创新处理模式,充分发挥预处理功能
污水处理应遵循生产规律,污水处理企业必须掌控进水水质。污水处理对进水水质的要求较高,仅仅做到达标纳管还不够,提高预处理污水的生化性和消除 “毒性”对下一步深度处理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预处理普遍由排污企业自行运营,缺乏专业人员和技术,难以保证稳定的处理效果。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关注的重点是预处理能否达标排放,较少分析污水水质对深度处理的影响。因此,建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服务延伸至预处理阶段,既可以实现污水处理企业对进水水质的掌控,又可以避免排污企业私设暗管偷排,还可以通过收取服务费提高企业效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企业都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其资质、技术和处理经验都经过了科学的考核,完全有能力做好预处理服务工作。
2.4完善收费结构,保障设施正常运营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且波动较大,如果按传统的收费模式,污水处理企业要承担较高的成本风险,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合理的收费结构,对排污企业既是约束也是激励,促进入园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预处理质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企业应结合园区规划,根据入园企业的行业特征和排污特点进行分类排序,按照预处理污水的降解难度和稳定性,制定差异化和超标准收费结构。对排污企业特征污染因子应实行总量和浓度跟踪式收费机制,对超标部分实行惩罚性收费,超标倍数越高,收费越多。
2.5提高中水回用率,建立工业园区生态系统
工业园区在规划阶段应综合设计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按照生态型工业园区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生态系统[6]。我国的环保政策中,治理只是手段,节约和循环利用才是目标。在环境规划和审批阶段,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有明确的要求,但污水处理厂应对达标排放的压力较大,往往难有精力去思考和实现中水回用。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和引导作用,为园区实现污水再生利用提供政策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支持,比如财政补贴、企业回购和市政公用等措施,支持入园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实现中水回用,实现分散预处理、集中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三者的良性循环,营造绿色节能的发展氛围。
3展望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从单纯的环保设施到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现的是一种发展观念的转变。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并不单单只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必须依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环保部门既要履行职责严格监管,也要服务企业,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共同提高环境质量。从发展趋势上,应该注重以下3个方面。
1)确立“全收集、全处理、全提标”的原则。现阶段,江西省的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大多已经达到了一级B标准,只要认真维护好,管理和经营好就可以了。要把主要的精力和资金运用到更多的地区和范围,对污水进行有效地收集,进一步提高收集量和处理量。从而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全提标。
2)加大对污染源排放的控制力度,工业企业要采用深度处理达到稳定达标排放,除继续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加强运营监管、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运行,再生水的利用等外,要进一步提高再生水的利用,采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区域截污等措施加强区域综合治理;增加科研投资,促进新的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3)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水污染防治保障机制;加快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快污水处理行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姜小毛,刘国群.江西着力打造新干盐化工基地[N].中国化工报,2013-06-13.
[2]顾修君.工业园区污水的科学处理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4(20):115.
[3]张春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J].广东化工,2012,39(6):172-173.
[4]刘隽,张利军,纪涛.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2)58-60.
[5]林英.工业园区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N].光明日报,2011-03-29.
[6]郗永勤,金剑锋.福建省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6(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