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化发展飞快的今天,水资源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水资源研究》水利科技期刊征稿,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节水型社会建设应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经济调节为手段,高效利用、合理配置、有效保护水资源,发展自律式节水模式,确保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1 连云港市水资源特征
连云港市位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的最下游,新沂河、新沭河从市内东流入海,是著名的“洪水走廊”。同时,连云港市还处于南北气候及陆海气候过渡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性,决定了水资源状况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显著特征:
过境客水多本地水量少;污染水体多优质水源少;汛期水量多非汛期水量少。客观综合评价连云港市水资源状况,省市水利部门的定位是“兼具水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城市,缺水矛盾异常突出”。按照连云港全市工农业生产生活年需用水量22亿立方米相比,本地水资源供需缺口为50%,主要依靠外来水解决,年引用外水约11亿立方米,其中通过蔷薇河引用江淮水量多年平均为8.61亿立方米。缺水对连云港市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2连云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2.1从水资源条件来看,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连云港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而且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但过境水资源丰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了入河排污量,水质状况不容乐观,且河道内、外的生态用水需求将不断增大,使得过境水利用可靠程度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按照国家要求摒弃依靠资源高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转向节约型发展模式。连云港必须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水问题,厉行节约用水,提高供水能力,协调本地水、过境水的开发利用,是缓解水资源供给压力,保障水资源有效供给的必由之路。
2.2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据测算,到2012年连云港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将达到47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显著增长,在外延式发展情况下,需水将比现状增加1/2。如果不提高用水效率,一味增加水资源消耗总量显然是流域水资源管理所不能允许的。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用最少的耗水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控制废污水排放,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2.3从保护生态环境来看,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连云港地区河湖众多,贯通性好,一条(个)河(湖)的严重污染往往波及到一个水系的水生态环境,一个点源的严重污染常常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质量。排放的工业废水量及城市生活污水,还有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现实情况表明,大量水污染物的直接或间接排放,已经明显超出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了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生态条件,导致连云港市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大力开展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2.4从建设和谐连云港来看,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减排和有效控制污水排放,可以提高水环境的净化能力,保持良好的区域水生态环境。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发展道路,是统筹人类社会进步与水资源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创建节水型社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状况,大力提高人民群众适宜居住满意度,保证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安全,为促进港城和谐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另一方面,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用水观念,创新用水模式,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打造一个文明卫生、人水共生的新港城。
2.5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来看,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了保障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连云港”的目标,连云港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新理念,开拓新思路,抓牢重点,全面提高新时期的工作水平。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可以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机制的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始终把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作为工作的重要准则,把节约保护、优化配置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全市人民。
3 连云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
3.1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组织实施。制定节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3.2总量控制,限制定额,完善管理。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实施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方法。
3.3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优化配置水资源,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
3.4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农业节水示范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海水及微咸水利用、集雨设施建设、工业及生活废污水减排处理和回用、引水冲污工程及河道清淤等;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
3.5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
3.6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统筹管理水资源。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者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3.7建立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和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保障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
3.8开展节水相关专题研究,完善节水服务体系。根据实践需要,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攻克难题逐步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
3.9建立节水指标体系,形成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
3.10倡导全民参与,增强全民节水自觉性。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
4、今后应注意问题及应对措施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程序复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是要改变传统用水观念,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解决政府和群众“一头热、一头冷”的难题;二是要通过加大投融资体系建设,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的节水积极性;三是通过建设节水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使工程真正发挥应有效益。
4.1提高节水意识,贯彻人文观念
从节水型社会试点实施的情况看,如何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提高农民群众和用水企业的节水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法规、制度、经济、奖惩等多种手段养成先进的用水理念,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的用水理念。同时,保证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贯彻“节水就是珍爱生命,节水就是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等人文理念,逐步提高全社会、全民众的节约自律意识。
4.2 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投资力度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资金需求量大、涉及面广,水利部门仅能负责农业节水项目的投资,无法形成相关部门联动效应,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水型社会的进展。为此,政府在管理上须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资金投入上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金融部门以扶持、吸引社会各方投入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国家在加大对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和重点节水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中的节水农业投资比例;二是通过发放节水农业贴息贷款、增加贷款额度、提高贴息标准、延长还款年限等措施,对面上节水农业工程给予支持;三是各级政府制定鼓励和扶持发展节水的多项优惠政策,通过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和先干后补等措施,调动全民、全社会兴办节水工程积极性。
4.3 建立综合服务体系,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因此,建立节水型综合服务体系社会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一要建设高素质的节水技术队伍,建立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二要加大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及时把各种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传授给他们,在农业生产中迅速推广普及;三要充分发挥灌区水管单位和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公司、协会的作用,统筹考虑节水农业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关系,以先进的理念、完善的管理、成熟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5、 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在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水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的社会。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核心是水资源能否实现市场化,要强化水资源管理。建立取水许可审批和下达用水计划制度,实行计量用水管理,改变过去随意取水、任意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状况。要建立鼓励水资源开发利用多元化、社会化投资的政策,在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取水许可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投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管理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产业。要利用市场化、高品化机制调节水价、激励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有效利用,协调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全水资源使用机制体系,实现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毛豪林.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20)
[2]汪恕诚.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若干要点[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3)
[3]汪恕诚;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J];水利发展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