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现阶段煤矿开采现场的发展现状,对不同采煤技术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滑移支架放顶采煤新技术、数学建模绿色开采新技术、钻孔水力开采技术、气化采煤技术,为不同煤层开采过程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采煤新技术 发展现状 开采效率
1 现阶段我国煤矿开采现状分析
1)开采技术实际应用效果一般。受到自身经济实力的影响,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型煤矿的某些开采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客观地加大了采煤过程中各类事故发生的几率,给煤矿生产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开采技术的落后,将会阻碍煤矿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煤矿生产目标的实现。
2)生产设备参差不齐。一些煤矿企业在生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采用较为落后的生产设备,影响了自身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煤矿生产设备在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的故障现象,而技术人员对于这些故障的检修不及时或者不彻底,给生产计划的实施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制约了煤矿生产水平的提高。
3)采掘技术与相关的设备不匹配。在可靠的采掘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支持下,有利于提高煤矿开采现场的生产效率,确保开采计划的顺利完成。结合现阶段我国煤矿实际的发展现状,可知某些煤矿在实际开采作业开展过程中存在着采掘技术与生产设备不匹配的问题,影响了煤矿生产计划的实施,导致煤矿的生产效益无法达到实际的发展要求,影响着煤矿企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4)开采方式不合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目前很多的煤矿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选择的开采方式较为粗犷,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生产能力,也客观地加大了各种能源的消耗量,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加大煤矿采煤现场的生产成本,需要煤矿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结合开采现场的实际要求,选择可靠的采煤新技术,为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减少采煤现场生产计划实施中各种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2 先进的煤矿采煤新技术
2.1 滑移支架放顶采煤新技术这种采煤新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逐渐地提高煤矿作业现场的生产效率,减少采煤投资成本。这项技术实际应用中主要的操作方式为:按照一定的方式将支柱和顶梁有效地连接起来,构成可靠的滑移顶梁。在弹簧钢的作用下,促使其中的前后梁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自由的滑动,为这项采煤新技术的推广提供可靠地保障。同时,由于该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结构较为轻便,可以满足中小煤矿采煤现场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倾斜煤层的应用过程中,滑移支架放顶采煤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开采现场的安全性[1-2]。滑移支架示意图如下页图 1 所示。
2.2 数学建模绿色开采新技术煤炭开采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减少环境污染需要使用绿色开采技术。煤炭绿色开采首先要对煤炭资源储存地岩层的推测技术建立可靠的数学模型,对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勘探,从而准确判断出实际开采地点,为实际开采地点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对选定区域探测完成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数学建模和计算不同开采地点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绿色、高效、节能的采矿模式[3]。同时,煤层深处的气体安全需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为瓦斯爆炸引发的安全事故数不胜数,瓦斯极不稳定的性质极易引发爆炸事故。在开采时要密切关注瓦斯浓度,对瓦斯量进行定时定期测量,严格控制和把握矿区通风问题,从而实现现代化绿色采矿的可持续性开采。通过数学模型对风道、通风口等问题进行设计和模拟计算,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处理,增强矿区的安全性。
2.3 钻孔水力开采技术在该技术使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钻孔,促使高压水能够在性能可靠的水力冲采器的支持下,对各种煤层进行有效切割,实现煤炭破碎的操作要求。破碎得到的煤炭与循环水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完全混合,能够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浆液。在喷射泵的作用下,可以通过钻孔将浆液送到地表。这些浆液通过过滤、沉淀等操作,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水作为开采现场的循环水继续使用,有效地减少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对于厚度保持在 0.3 m 以上的倾斜煤层[4],采用钻孔水力开采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现场的开采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投资成本少、适用范围广、安全性良好、劳动强度低等,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3 结语
合理地利用各种采煤新技术,可以提高煤矿的整体生产能力,降低煤矿的生产成本,促进现代化煤矿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大。运用采煤新技术,掌握各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范围,可确保新技术在应用中的实际效果,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玉宏.浅析煤矿采煤新技术的具体应用[J].科技尚品,2015 (8):24- 25.
[2] 李生亚.煤矿采煤新技术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6): 78- 79.
[3] 郑玉军.我国煤矿采煤新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2(8):179.
《煤矿采煤新技术应用探究》来源:《机械管理开发》,作者:孙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