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县地处豫西山区,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是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主要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论文投稿,滑坡,裂缝,危害
一、基本灾情和险情
1、地点
滑坡位于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镇观音堂村北侧陇海铁路下行线南坡,桩号:780KM+200M—500M,地理坐标:东经111°33′27.589″,北纬34°43′03.24″。
2、危害和险情
该区域于2011年9月18日18时出现蠕动变形,坡面浆砌石护坡出现鼓胀、裂缝,坡体向前滑移,导致陇海铁路该段下行线于18日20时26分中断运行,并威胁滑坡体后18户约7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调查和访问,目前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1、滑坡形态特征与规模
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型,剖面呈阶梯型,南北向展布,滑坡体纵长46m,宽100m,厚度7.35m,主滑方向5°,坡度34°。面积约4600m2,体积约3.4×104m3。产生明显滑动的体积1.4×104m3。
2、滑坡物质组成特征
据现场调查,该地区属丘陵地貌,地层岩性以棕红色粘土为主,表层局部见杂填土,未见基岩出露,属土质滑坡。
3、变形特征
据调查和访问,滑坡体的变形始于2011年9月18日18时,期间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加剧,目前主要的变形破坏特征有:
(1)滑坡体后壁
滑坡体后缘呈直线,走向近东西向,露出滑坡后壁高约3m,坡度近直立。据现场观察,滑坡体后壁上部0.5-1m的人工填埋的杂土,下部为棕红色粘土。
(2)坡体裂缝
在滑坡体上,发育有5-6条横向拉张裂缝,裂缝走向约95°,长15-20m,宽2-35cm。在调查期间,其中一条19日9点左右2-3cm,至下午15时宽度增加至30cm。
(3)滑坡体前缘的鼓胀变形破坏
受滑坡体下滑变形破坏影响,滑坡体前缘浆砌石护坡鼓胀破坏,前缘滑移约5m,覆盖了陇海铁路下行线长度约40m。主要物质组成为杂填土、浆砌石碎石块及粘土。
4、滑坡成因初步分析
陇海铁路观音堂至庙沟下行线780KM+200M—500M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等自然和人工因素有关,其中大气降水是形成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1)大气降水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经过十余天的连续降水,降水在转化成地下水后对滑坡的发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雨水渗入到坡体中,加大了坡体重量,增加了下滑力;另一方面降雨使棕红色粘土软化甚至泥化,降低了摩阻力;降雨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坡体内孔隙水压力、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促使整个坡体失稳。
(2)在滑坡体的前缘,修建陇海铁路时进行了切坡工程,切坡高度4.5m,坡度70°,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临空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虽然切坡时修建了石砌挡土墙工程,但因挡土墙上排水孔设计不规范或部分地段没有排水孔,致使排水不畅,对整个坡体的失稳影响较大。
(3)滑坡后缘处,堆积有大量的生活及建筑垃圾,并且离后缘3-6m修建有民房。后缘的加载也对整个坡体的失稳影响较大。
5、滑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评价
滑坡的岩性为棕红色粘土,属典型的均质土滑坡。受连续降雨及排水不畅的影响,滑坡体地下水位上升,土体含水量增高,抗剪强度急剧减小,下滑力增大,致使滑坡发生下滑变形破坏。
滑坡体中后部出现了多处横张裂缝,并且极不稳定,随着时间变化有变形加速,有可能进入再次滑动。
三、防治建议
(1)对滑坡体中后部进行削方卸载,同时对滑坡体前缘进行加固压坡,对坡面上的裂缝进行及时填埋并夯实。
(2)对滑坡体南部可能受威胁的居民尽快进行撤离避让,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同时设立警示、隔离标志。
(3)做好滑坡体及周边截、排、防水措施。
(4)加强专业化地质灾害监测。在应急勘察治理前,对滑坡区及附近区域进行24小时巡查。
四、结束语
陕县地处豫西山区,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是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主要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且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强,在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有显著上升的趋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危险性亦随之增大,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从防灾减灾的需要出发,需要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和发育特征,提出得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红梅.河南省陕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建议[J].科技风,2013,(7),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