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变形观测就是定期地对建筑物的特征部位进行重复观测,了解建筑物位置的某些参数在两个观测周期间的变化量,并通过对历次观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了解变形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本文就惠民花园建设中变形监测为例对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观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坑降水,变形观测,数据整理
一、工程概况
惠民花园位于漳州市新开辟城区,比邻闽南批发市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交通繁忙,本期工程拟建一幢安置楼为地面八层,地下二层,长度95米,宽度30米,基坑开挖深度6.2米,采取先降水再开挖,基坑分两层开挖,即第一层全面开挖3米后,再开挖第二层至6.2深度,基坑周边东侧,南侧已建成八层居住楼,并已投入使用,西侧为三层楼房,北侧为单层平房。
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保证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采取加固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二、观测点的布置
在基坑开挖前先采取地下降水,考虑到受影响最大的是南侧7#、8#楼,为了在施工中掌握基坑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了解7#、8#楼的倾斜情况,故在地下降水前在基坑周边建筑物边上设置沉降观测点,在7#、8#楼靠基坑一侧顶部设置倾斜观测点,在7#、8#楼东西两侧设置测站点,从而对基坑周围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和倾斜观测。
1.沉降观测点布设: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东侧、南侧利用建筑物墙体上原在建筑物施工中设置的沉降观测点位,并在楼体转角、墙基勒脚等位置增设一些沉降观测点,西侧、北侧在房屋的门沿,墙角、墙基勒脚等位置设置沉降观测点,(如图1)。
2.倾斜观测点:在7#、8#楼靠基坑一侧顶部房角、雨披突出部位设置倾斜观测点(如图2)。
3.水准基点的设置: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埋设在建筑物附近的水准基点进行的,应从水准基点的稳定,观测上的方便等方面考虑,合理地布设水准基点,为了水准基点相互校核并防止由于某个水准基点的高程变动造成差错。一般至少埋设三个水准基点,应埋在建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以外,水准基点离开观测点不要太远,以便提高沉降观测的精度。因此在基坑范围四个角落50米外设置四个水准基点。
三、观测方法:
由远处已知水准点联测至该水准基点的高程,再由各水准基点观测每个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变化情况。采用ZDS3自动安平水准仪,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分别以每一水准基点相对固定位置对其邻近沉降观测点进行单站观测,并记录于专门手簿,以各次测得的高程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变化情况。
分别在7#、8#楼东西两侧测站点架设经纬仪,以远处避雷针为后视方向,观测各监测点的方向值,计算各次观测的方向偏差,并以全站仪测得测站点至各监测点的斜距及计算后方向偏差,再计算各监测点的位移量,再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即(如图3)。
四、变形观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变形观测在通过现场观测取得的各种数据后,还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整理包括:校核原始观测记录与计算的正确性;填写变形观测报表和说明;绘制变形过程曲线图等;各种图件可用来形象地表达建筑物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形值,是数据整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数据分析则是根据观测资料及所绘制的图件,分析变形规律和变形原因,对建筑物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作出判断,并对今后变形趋势作出预报。
1.始记录整理: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的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然后计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和沉降量,并填入“沉降观测记录表”中。
2.绘制沉降曲线图:根据“沉降观测记录表”中各观测点沉降数据,以沉降量s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然后以每次累计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为位置,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末端注明沉降观测点的号码,即为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如图4)。
3.根据各次观测的方向偏差,并以全站仪测得测站点至各监测点的斜距及计算后方向偏差,再计算各监测点的位移量,记录于“倾斜观测记录表”中,如表2,再根据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建筑物主体的倾斜度,即。
五、变形观测的注意事项
根据生产作业中的经验,进行建筑物变形观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检校仪器和标尺,每次观测前还应检查观测点和水准基点等是否符合要求,标志有无松动损害情况;
2.仪器至标尺的最长距离,每站的前后视距差,视距累差,视线高度均应符合同等级精度规范要求;
3.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的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获得资料的正确性,在不同的观测周期中,应由固定的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仪器和标尺,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4.在施工期间,经常遇到观测点被毁,为此一方面对建筑物的重要位置应适当加密观测点;另一方面观测人员应经常注意点的变动情况,如有损坏应及时设置新的观测点;
5.建筑物的变形量一般随着荷重的加大及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有时会出现回升现象,这是需要具体分析回升现象的原因;
6.在附注栏内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现场的有关情况;以便对观测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测量学》合肥工业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6月
[2]《测量学》(第三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绘出版社1991年6月
[3]《工程测量学》江宝波黄德芳编地质出版社1990年10月
[4]《水坝变形观测》张培基编测绘出版社1981年1月